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徐珂:理解“严”字当头 做到用权为民(9)

2.客观分析用权不严的危害和原因

当前,我们党内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是能够正确看待和运用严以用权的。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用权不严,用权任性,胡乱作为或者不作为。主要表现为以权谋私、公权私用、假公济私、滥用职权、为官不为,以人情代替原则,用权不公正,做人不公道,处事不公平,主观武断,目中无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负责任,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用权不严的危害和原因

第一,主要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党和国家的危害严重。践踏公权,损害公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影响党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给党和国家的事业、给人民利益造成损失,败坏党风、政风,带坏民风。二是对家庭和个人危害巨大。在政治上,断送政治前途;在经济上,变得倾家荡产;在名誉上,落得身败名裂;在亲情上,众叛亲离;在家庭上,家破人散;在自由上,深陷囹圄,失去自由;在健康上,长期心惊胆战,伤身害体。一句话,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做到严以用权,必将害党、害国、害人民、害自己,最终必将是断送人生的路子,抹掉头上的帽子,腾出臀下的位子,吐出储蓄的票子,搬出居家的房子,抹黑亲人的面子,搭上自己的身子。真可谓:用权任性一阵子,必将害苦一家子;人生辛苦一辈子,最终一无所有进笼子。

第二,用权不严的心态。古语说“善恶一念间”。一个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严以用权,取决于用权的心态,心态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心态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心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追求权力占有和独特享受,把权力当作身份等级、荣誉地位和权势的资本,甚至是炫耀权势的领导,心中一定充满了以权谋私的恶念。这样的领导怎么能够做到严以用权呢?一是逃避心态。认为只要遵循潜规则、随大流就会法不责众。二是脆弱心态。认为只要把住大节,不计小节,放纵一下也无妨。三是侥幸心态。认为托自己办事的都是朋友、熟人,关系好、靠得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定不会出事。四是吃亏心态。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奉献一辈子,没有得到提拔重用,没有得到表彰奖励,老实人吃亏,于是产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的想法。五是贪婪心态。个人占有欲强烈,盲目攀比,追求奢侈生活,追求名利地位。六是麻醉心态。是非不清,失去理智,执迷不悟,不引以为戒。七是盲目心态。天大地大,我是老大,不知厉害,不顾后果,胆大妄为。

第三,严以用权的途径和方法。第一是管好自己,不谋私利。君子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别人呢?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是严以用权的基础。如何管好自己,我认为要过好五欲关。

俗话说,生死根本,欲望第一。欲望是每个人生活情趣最内在、最基本的根基与必要条件,也是广大干部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最大关口。在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的推动下,人在不断占有客观对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情趣。但是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有限度的。由于欲望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或者是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这种情况反映在生活情趣方面就变成了反人性、反社会、反人类,因而也是不健康的。欲望或多或少的释放和满足,决定了人类生活情趣的健康与否。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方面取消或压制其欲望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必须更好地满足自身与时俱进的这种欲望,或使欲望正常地释放出来。另外一方面,如果党员干部置理智和情感的调控与节制于不顾,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就会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因此,党员干部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就必须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有效控制自己的欲望,以礼节欲,以情释欲,积极培养各种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变成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素质,保持昂扬向上的、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为工作提供良好的身体保障和充沛的精神动力。

第二是权责一致,为民服务。严以用权的本质是权责一致,就是民之权,即官之责。这是严以用权的本质。近年来,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时仍然存在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现象。有的官员并没有树立起“人民权力为人民”的理念,在工作中没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因此,也就弄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而乱用人民赋予的职权。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政府官员在工作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职问题,却把原因归结为对各级政府的具体指导缺乏科学的界定上。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各级党员干部具体职责早已界定,就是我们的岗位职责。概言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各国家机关党员干部的主要职责。简言之,民之权,即官之责。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就是我们要牢记并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实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群众的一切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是真正言人民的心声,代表人民的合法权益。为此,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作风治理,做好制度设计,建立权责一致的为民服务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机制,以问促责,切实解决为谁服务、服务为什么、服务做什么、服务怎么做等基础性问题。

第三是遵循规律,公正用权。严以用权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社会和自然规律公正用权。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接受采访时,针对治理国家之道提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它已经被众多学者和政治家引用。

如今,习总书记也引经据典,以示自己的勤政之心。“治大国若烹小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治理大国就像做一道新鲜菜肴一样,不要随意翻动,不能煮得太咸,也不能煮得太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也要恰到好处。这无疑对掌勺者的专业能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用得相当精彩,很形象地说出了国家治理应当秉承的理念和精神,就是必须按照社会和自然规律公正用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度”的问题,“掌勺者”不仅仅是指中央领导,也泛指各地方官员,甚至可以扩展到所有能够做出重要政策、决定的公务员。执政者做任何决策都需要把握好度的原则,不能朝令夕改、随意翻动、胡乱折腾,而需要遵从社会的自然规律。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搞政绩,盲目建设,随便上项目,最后产量不佳、销售不好,弄的老百姓跟着地方政府一起亏。也有的地方政府做出的决定太过于剧烈和粗暴,政策柔性不够,没有做到休养生息、安民保民。

第四是谋取福利,有为有畏。广大党员干部知民之所思,查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增强公仆情怀,情系群众、融入群众,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多办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关心特殊困难群众,解决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困难,努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公权是公器,来自人民的赋予,来自党组织的授予,不属于任何个人,各级领导干部只是代表党和人民执掌权力、行使权力。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党组织授予的权力,领导干部必须坚决做到用权不谋私,用权不怠政,用权敢担当,不同层次的权力对应着大小不同的责任和能力素质的要求。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勤不廉更坏事。领导干部怠政、懒政、为官不为,就是对权力的亵渎,耽误的是一方的发展,辜负的是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期待。

第五是贵在坚持,永不懈怠。不久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主人公为自己最后的懈怠付出了代价,很值得我们深思。故事讲的是有一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助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上了,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说“这是你的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给自己建房子,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这里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严以用权为自己和国家制造一座什么样的房子,反映了领导干部是为我们党的事业增砖添瓦,还是制造麻烦、制造事端、削弱党的领导。所以严以用权是有起点、无终点的旅行,必须长期坚持、永不懈怠,必须真抓实干、求实务实,必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我们常常说永远走在“最后一公里”的路上,严以用权贵在坚持,无论是党员干部个人思想作风,还是社会作风,由好变坏易,由坏变好难。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幸福。谢谢大家!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