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经济转型的中国对策
编者按:
日前,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细心人不难发现,“供给侧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的关键词。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那么,中国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将怎么改?哪些产业又将因此受益?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说说供给侧改革》系列报道,对相关问题作出解析。
主动打破“路径依赖”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曾写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也有人说,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了路。可见,同样是路,如何走得通、走得顺,是门大学问。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路,不难发现,发展起点较低、大量廉价劳动力、全球化下的庞大外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等种种“旧常态”下中国经济曾经倚重的动力或优势,都已经开始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产能过剩及经济下行压力。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看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供给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恰恰是通过重构企业微观机制,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效率。他认为,中国经济的要素供给已经发生变化,只有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营造鼓励企业家创新的环境等多方面下功夫,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增长不再依靠劳动和资本的大规模、高强度投入。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告诉本报记者,供给侧改革同之前已经开展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一脉相承,是中国主动摆脱对传统粗放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重要对策。
“在外贸、投资需求不足时,传统的需求管理通常会采取总量刺激的方法,但这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还可能让经济结构失衡有所恶化。”丛屹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