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的中国对策(3)

说说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的中国对策(3)

“中国学派”应运而生

那么,中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供给学派”及“里根经济学”之间又有何异同呢?

据了解,美国自二战以后经历了近20年的高增长,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大幅放缓,经济表现为“滞涨”(即低增长和高通胀并存)。1981年,吸取前任政府对于总需求过度干预的经验教训,里根政府采取了减税、控制货币供给等政策,并在通信、能源、金融等领域展开了一场解除管制运动,最终美国经济得以改善。

“中国和当时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均处在经济转型的节点,凯恩斯主义倡导的需求管理模式渐渐失效,经济亟须找到新的动力。不同之处则在于二者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细节不尽相同。例如当时的美国正赶上全球化起步阶段,外部环境要好于现在。”丛屹表示,当前中国在内需外需、收入分配、人口红利、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等诸多层面的失衡均与美国当年不同,因此中国在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方面的独特对策和实践也将成为“中国学派”诞生的基础。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存在着忽视供给端的问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并形成系统化、建设性的主张和政策建议。因此,“中国学派”所探讨的内容及思路比“里根经济学”所依据的美国“供给学派”开阔得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