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执政23年,之所以被誉为“贞观之治”,就是因为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当仁不让作顶层总设计师,锐意改革,堵疏废立结合,平抑皇族宗室及门阀豪强既得利益阶层,打开庶族和寒士上升通道。此改革打破阶层固化,让社会各阶层人凭能力上下充分流动,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极大激发全民创造力,成就大唐盛世梦。
消藩降爵减俸平抑皇族宗室
原来,早在唐立国之初,高祖李渊鉴于四海战乱未平定,苦苦思考有效控制政权的策略。他认为,西周正是因为实行分封制,将皇族子弟孙辈及同姓宗室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诸侯王,才维持八百年,创国运绵长之最。有鉴于此,他为了极力扩大李姓势力,竟然在制度上规定,凡李姓的官员,即宗姓官,其地位均应在同级官员之上;没有担任职务者,不服徭役;且每州设宗师一人,主要是行使监察震慑职能,且成制度化。给同宗现职官员以及候补官员诸多特权,这无疑使众多异姓官员感到低人一等,为官场趋炎附势、拉帮结派之风留下隐患。
为营造清正廉明的官场氛围,李世民在朝廷广泛展开皇室及同姓宗室存废大讨论,以明国运长久之道。讨论明辨了是非。李世民随后消藩降爵平抑皇族宗室就顺利多了。他采纳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之议,将父亲李渊分封为王的大批皇族,降爵减俸,仅少数有功者(主要是战功)封王。首先规定,只有直系亲属才封王,继王位者明确降为嗣王,再隔代又降为郡王,所享受食邑等,依次降低。其次,对一些疏远和无功的同姓宗室,各降爵位一级,并减食邑。此举纠正了李渊分封过滥的失误。再次,这些王侯,所享食邑的租调,不归诸王征收,而改为朝廷的内府供给,这就让这些王侯完全成为有名无实的虚封,虽位高但无权,无法干预地方行政。最后,对皇族宗室严格约束,教育他们奉公守法。对骄奢淫逸之皇子皇孙,剥夺身份治罪。
废旧法平抑门阀豪强势力
面对地方豪强势力把持政权长达400年之痼疾,李世民审时度势,随后果断拿豪门大户开刀,废除选拔官吏之“九品官人法”制度,平抑门阀豪强势力,消解民怨。
且说西汉选拔人才,实行州郡察举制度,即推荐制。此制度,完全依赖州郡长官是否能公正公道公平。到了东汉,战乱不断,天高皇帝远,掌握选拔人才大权的州郡长官自然仰豪强鼻息,此制度渐渐腐败不堪;加之豪强地主以及士人为躲战乱亦多侨寓他乡,当时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州郡察举制就严重滞后。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为了赢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正式确定“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不料,到魏晋之交,掌管选拔士人的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借机捞钱或者交换利益,仅仅看“簿世”即家世,行状、乡品,则完全走过场,只选世家子弟。以此为节点,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完全被堵塞,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唐太宗完全废除“九品官人法”之选拔人才制度,不仅打破了世家大族掌握政权的惯例,且解决了魏晋至隋初导致社会动荡一大难题。在整个唐代,门阀世族受到平抑,势力明显衰落,再无法控制地方政权、干涉朝政。即使新兴陇西皇家贵族,其地位、权势、财力,也不像魏、周、隋三朝皇族那样炙手可热,富可敌国。后来,中唐虽有几次比较大的社会动荡,但豪强世族已很难呼啸而起改朝换代了。
论功分封朝臣修志提升庶族地位
有废,还必须有立。贞观元年,唐太宗大封功臣,论功行赏,不计私亲,以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为一等。此举,不仅有效提升了功臣社会地位,且在朝廷上下树立赏罚分明的导向。
其次重修《氏族志》,以正世风。所谓氏族,就是士族。在初唐,由于门阀氏族势力强大长达400年之久,新兴的庶族阶层,虽然因军功或者财富、才气上来,但因出身低微,仍无社会地位。房玄龄、魏征等大臣虽已为高官,但依然有深深的自卑感,甚至争相出重金与依然有很高社会地位山东士族联姻,以图改换门庭。流风所至,从高层到民间,通过买卖婚姻达到攀龙附凤,很是盛行。
在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谈到近代士族卖婚弊病时,提出了“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的建议,命高士廉等修撰《氏族志》,以便“刊正姓氏”。他要求以《左氏春秋》中“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无德、无言论传世者,一律除名。虽然李唐皇族被列于《氏族志》最高地位,山东大姓崔、卢,江南大姓王、谢等门阀氏族均为次高位,但最大改观是把大批没落世族剔除此谱,将新兴庶族族姓列入谱内,极大满足他们自尊心和成就感,在整个社会营造后代不努力,就“富不过二代”的氛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