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举打开寒士上升通道
完善健全隋朝确立的科举取士制度,真正做到唯才是举,让大批天下寒士能够通过科举被选拔上来,打开下层上升通道,是唐太宗泽被后世千年最大的德政。
李世民对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不是完全照搬,而是顺应时势进行了重大改革。除了考隋朝就有的“明经”科外,还新增了“进士”科,且考试内容和形式更能体现全面评判选拔人才的思路。首先,考试的重点从“帖经”,即背诵经义,转为考词赋文章,既能检查考生文化基本功是否扎实,又能充分展现其个性才华。其次,还考“策问”,即时务对策。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些棘手难题变成考题,让考生应答,先入情入理分析案情,然后依据法令和礼仪道德、世俗民情,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如此,那些仅仅知道掉书袋者,或只会批评指责乃至痛骂如魏晋名士般,提不出周密的建设性意见,就被淘汰。再次,凡考中进士者,还必须经过吏部“身、言、书、判”考试。身,即相貌是否英伟,一身正气,可亲可敬;言,即是否会说话,讲道理,说得通,让人心服口服;书,即书法是否字迹端正清楚,绝不能潦草或龙飞凤舞;判,即批公文、断案子,公文不仅要有文采,且必须合法合理合情,言情并茂,让人看了点头心服口服。李世民推行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打通社会各阶层上下流动的渠道,成为贞观之治一大德政,也是成就盛唐的一个支点。
屡颁求贤诏令推心待士聚奇异之才
任何制度再健全,依然可能百密一疏。故李世民在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时,还五次颁发求贤诏令,要求各级官员举荐人才。他不问出身,推心待士,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社会各阶层奇才异才。
李世民曾说:“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在唐太宗眼里,人才不是没有,而是贵在发现。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俩身为仆射(门下省长官),应当广开进贤的门路,然后根据他们的才干,授以相当的职位,这才是宰相该做的工作。近来听说你们听取案情,受理辞讼,忙都忙不过来,这怎么能帮助朕实现求贤的目的呢?”为此,李世民特地专门下文给负责处理政务的尚书省: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尚书左右丞处理,只有大事应该奏闻的,才禀告门下仆射等高官。李世民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当朝宰相提出理想要求,更体现了李世民求贤若渴的胸怀。作为一代仁君,得到奇才,唐太宗欣喜若狂之状,推心待士之诚,可谓空前。正是对各类人才的尊重,特别注重把各类奇才异才为我所用,野无遗贤,官场清正,整个社会呈现雍容大气的气象。
李世民能充分改革时弊,打通社会各阶层流动通道,激发各色人等创造力空前爆发,国力不仅迅速强大起来,且文化等软实力显著增强,万邦来朝,成就大唐复兴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