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行贿名单”折射零容忍文化缺失

相信“行贿名单”折射零容忍文化缺失

最近,网上曝出了咸阳一家足浴店的贿赂账单,上面牵扯到当地多个执法部门和相关人员。记者在这张送礼名单上看到,上面详细的记录着送礼的单位名称和人员职务,涉及“治安大队、消防大队、辖区某派出所以及工商、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和人员。根据职位不同,送礼的金额也有区别。(12月27日人民网)

从真实性的角度看,“足浴店曝出行贿名单”只能算是疑似新闻。一种可能是,这份行贿名单是真的,即便一些当事人已经否认。另一种可能是,这份行贿名单是假的,就像当事企业所说,是签字的负责人侵吞了所谓的行贿黑金,行贿名单只不过是其贪污的幌子。行贿名单到底是真是假,有待调查和确认,要想弄清最终的真相并不复杂;但遗憾的是,公众已经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他们从一开始就相信这份行贿名单是真的。

公众的选择性理解与潜规则的泛滥和渗透有关。新闻中,行贿的费用有一个光鲜的名称叫关系维护费,意思是为了维护关系才支出的费用。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关系当然需要维护,尤其是,关系维护的对象是相关的职能部门时。本来,职能部门在管理的同时也承担着服务的职责,但是在被管理对象眼中,管理部门却经常存在靠山吃山、雁过拔毛的寻租惯性和权力霸道。因此,为了防止企业处于一种“非制度化生存”的状态,倒不如一开始便搞定职能部门手中的权力,花小钱维护好关系,以防止被找茬、被挑刺,更是为了防止权力恼羞成怒之后的“狮子大开口”。

而对很多职能部门的领导来说,关系维护费似乎收起来也更心安理得。一方面,关系维护费并不扎眼,通常也就是几千块钱,即便被查出来也没有多大问题,顶多就是思想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关系维护费的性质,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结果。另一方面,关系维护费同样可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如果每个管理对象都缴纳相应的关系维护费,那么积累下来依然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而且,还可以把关系维护费看成是一种正常的人情往来,作为受贿的遮羞布。领导干部也是人,自然需要正常的人情往来。

于是,在你情我愿之中,在你好我好之中,关系维护费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过年过节当然要送点关系维护费。如果不送,关系怎么维护?如果不送,别的企业送了怎么办?甚至,这种关系维护费也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每逢过年过节,他们也要到所在单位的领导家里表示表示,而这表示的金额早已超过了一般的人情往来。毫不夸张地说,关系维护费已经成为了人们交往中的一种习惯和文化。尽管,细究起来,这种习惯和文化早已超出了基本的人际交往的范畴,但是因为其普遍和广泛,因为其必要和有用,人们也就习以为常。

所以,出现个足浴店曝出行贿名单的传闻,人们在第一时间的选择是相信。即便足浴店已经给出了不同解释,这个解释貌似可以讲得通,即便名单上的送礼对象已经公开否认,这种否认其实也是可以用来判断的信息,但是人们还是相信行贿名单是真的。因为,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关系维护费如此普遍,已经成为了一种显在的送礼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公众在选择性理解,倒不如说是因为送礼文化如此普遍和真实地存在。公众之所以相信行贿名单,只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感受到了送礼文化而已。

这种选择性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合理想象或有罪推定。但是没有办法,当对贪腐的零容忍文化还未养成,人们依然分不清礼尚往来与行贿受贿的界限,或者故意模糊两者的界限,以便打法律的擦边球时,公众的合理想象和有罪推定是不会消除的,即便他们本身也被裹挟到送礼文化之中。只有当全社会形成了对潜规则的零容忍,对贪腐的零容忍,把礼尚往来放在正常的人情范畴内,让其不能越雷池一步,再看到类似行贿名单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才能是,肯定是制表者私吞了这笔钱。问题是,这个假设离现实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呢?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