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霾游”节节升温背后的“空气恐慌”

“避霾游”节节升温背后的“空气恐慌”

预报显示,元旦期间北京或将再临雾霾。不少忙碌的上班族纷纷选择在元旦假期出京,到空气清新之地躲霾、透气。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携程旅游、去哪儿网等多家旅游预订机构了解到,元旦、春节期间,选择避霾游的游客大幅增长,很多游客甚至不惜花费数万元远赴海外呼吸新鲜空气。(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30日)

《墨子·公孟》中“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到如今,呆在家中一年四季都躲避不了雾霾,需要人们利用节假日远赴千里万里“避霾”,真是让人直呼清新空气难求,也难怪前日有报道说两个加拿大人在落基山的山沟里,罐装空气,竟然在北京热销,每罐卖到了约100元人民币,可呼吸150口。不得不说,干净空气热销、“避霾游”升温,或许有着群众不自觉的恐慌心理,但在将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频发,是否会升级成如同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时带来的“抢盐潮”、“盐恐慌”类似的“空气恐慌”?谁也不敢保证。

雾霾背后,依然是那道沉重课题——污染与发展。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报道某某官员主政一方政绩斐然,大多都是称其推动经济增长、城市发展方面的成绩,而保障一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似乎也很少成为领导干部为大众津津乐道的成就,因为这种政绩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直观、量化的呈现在人们眼前,环保本就是一项隐性政绩。然而,你看不到的并不等于它并不存在。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再高,如果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那么这座摩天大楼终究难道倒塌的命运。前任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继任者再耗费大力人、财、物力去来治理雾霾,实在是得不偿失。“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成为“前人污染、后人买单”,陷入恶性循环。翻开相关资料查阅,可以发现在很多发达国家,治理污染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用了30年;日本治理空气污染,花了30年;洛杉矶空气达到洁净标准,用了超过60年。

回过头看,其实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但几年过去了,仍然有不少地方,高能耗、高污染、乱排放的企业多、关停率低、关停难度大,不可避免的有着当地政府担心关停导致经济实力下滑,又或是牵扯方方面面利益关系,没有把环保一票否决坚决贯彻。

雾霾“兵临城下”,级级升高的预警,已向环境发出严厉警示。“避霾游”不应成为这个时代热点,必须意识到,环境治理已是时不我与,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雾霾治理取得实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