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需把握四个平衡 (2)

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需把握四个平衡 (2)

“四个全面”的提出,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考核标准的变化,即考核指标由单一的经济排名向着对党忠诚、人民拥护、绿色生态和经济绩效并重转变。单指标的制度设计容易将地方工作重心片面化,只关注局部利益,而“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则为全体官员指明了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看问题的全局观,表明了中央意在锤炼地方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怀。为增强实效,实践中应着重从全局高度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党政间、央地间、区域间的协同。

私利和公权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思想的驱使下,公权力开始被定价,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筹码。有人认为自己所劳大于所得,额外拿点是合理的;有人认为大家都这么做,不做就是吃亏;甚至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利益刺激才有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管的太紧就没法开展工作。都认为公权私用是大问题,都认为亟需整改,但一旦真触及自身利益,就发现:部分人的改不是真要废除公权交易,而是要废除交易过程中的定价不一致。这也正是“四个全面”推行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撂挑子不作为、缺乏工作热情的深层次原因。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四个全面”的意义在于提醒每个党员干部:对公权力应时时抱有敬畏之心,不能忘记权力来自于人民,你的才华和能力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人民给予了你展示的平台。当然,在推行“四个全面”的过程中,在严肃公权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党员干部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并通过激励和问责并用的方式把它们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一方面,在利益分配上不搞一刀切,可以参照工作实绩,用多样化的利益杠杆进行激励;另一方面,规范监督和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关系与制度的平衡。关系文化是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借关系谈感情、借感情谈事情、借事情来完成利益交换已成为全社会司空见惯、深恶痛绝却不得不做、甚至会主动去做的行为。久而久之,不走关系办不成事的思想深入人心,逐渐形成各种团伙帮派和利益集团,并进一步混淆了整个社会对合理与不合理的评判标准。在此形势下,推行“四个全面”面临两难选择:制度过严,大家不适应,影响工作积极性,制度过宽,缺乏威慑力,很容易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科学化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方针,也是平衡关系和制度的理想抓手,落实到“四个全面”过程中:一是标准要科学,要结合国外现代化的治理经验和现实的国情党情,拿出实实在在、易于落地、便于量化的考核标准;二是执行要科学:要结合中央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方针,将原有各项工作进行流程再造,层层落实主体责任;三是考核要科学:要把考核与问责结合起来、一视同仁,不搞过场化考核,做到真严、敢严、长严;最后,还要时时警惕以科学化为名,形成新的更隐蔽的潜规则和圈子。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