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晚婚假”去哪里了?(3)

你的“晚婚假”去哪里了?(3)

晚婚假取消:焦虑背后是对政策的拷问

“晚婚假取消”的声音袭来,不少“晚婚青年”更是忧从中来,直言“躺枪”。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12月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表题为“晚婚假明年元旦将取消?真相是这样的”的文章,其中称,“人口计生法严格来说只规范生育这一阶段,关于结婚的问题应该由婚姻法来规定。”12月23日,据报道,全国人大也对此回应称,草案目前仍在审议当中,眼下判断晚婚晚育假、生育假的变化还为时过早。

奈何,来自权威的判断并没有纾解人们焦虑的情绪。“合肥市庐阳区民政局便迎来了不少匆忙领证的情侣”、“南宁市共有约500对新人登记结婚,这比平时的登记数量多得多”,人们抓紧结婚的新闻,如今也是纷纷出现。

“晚婚假取消”引发的民意焦虑,无疑说明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任何政策变更,都需慎之又慎。若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与其突兀的变更,倒不如暂时缓一缓。就拿“晚婚假取消”来说,如果对生育假的延长政策、具体期限等细节不能及时出台,纵使有《人民日报》、全国人大来背书也不顶用。因为“删除了晚婚晚育婚假、生育假奖励的条款”是事实,再考虑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放开二孩的决定——鼓励生育将会成为计划生育的新动态,以及探亲假、带薪休假等假期总是落空的逼仄现实,不少人自然会紧紧抓住晚婚假的尾巴。它无疑也再度说明,政策制定伊始也应三思而后行,且该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因为一旦法规之线划下,就立马会有是与非、黑与白之分。而倘若伊始时没考虑周全,等到再次变更时更会导致二次伤害。

说到底,焦虑背后是人们对政策的终极拷问。作为国家,为了实现福利目标而在公民中进行资源再分配的各种有意识的干预活动,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应以增进公民福利和幸福为目的,且应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制度的善意和温度。

【启示与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现阶段我国年轻人初婚年龄不断提高。对于当初设定的晚婚“低门槛”年龄,大多数城市青年都可无障碍轻松跨越。在此种情形下,晚婚假的设立初衷和内涵已被日渐剥离,多则一个月至少也有一周的晚婚假早已被不少人当作一种稳定的“福利”。

取消晚婚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无异于直接拿走挂在嘴边的“福利”,从而产生休假权的相对被剥夺感。尤其是考虑到,当前我国带薪休假不仅时间总体上较短而且落实情况尚不乐观,劳动者休假权利的保障力度还不大,因此任何一项休假的取消甚至变动,都会引来舆论的围观和公众的焦虑。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部分公众对取消晚婚假的焦虑和抱怨更像是一种“迁怒”,而这种“迁怒”背后的真实民意则是对完善休假制度、尊重和保障休息权的呼声,对规范统一且具有保障力的全国性休假体系的期待。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而且还需要各责任主体进一步凝聚共识主动创造条件,在全社会培育尊重和保障劳动者休假权的意识,真正让带薪休假从纸上落到实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