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

三、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加快建设富裕宁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以结构调整带动经济转型,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工业支撑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发展新空间,全力打造宁夏经济升级版。

(一)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探索省部共建沿黄城市带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着力推进“五个一批”,即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培养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加速折旧政策,建立新材料、关键零部件首批次应用保险费补偿机制,鼓励企业设立创投基金、创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中心等。着力激发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活力,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化机构,出台科研人员职务发明等相关规定,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分配机制。着力激发市场转化科技成果活力,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培育技术和股权期权市场,拓展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集成各类要素创业创新的路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清真食品、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纺织、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加快建设人才强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机制,实施领军人才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和建设优势产业人才高地、区域特色人才基地等六大工程,推进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外国智力的引进与合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联合培养引进开发人才资源。实施“塞上骄子回乡行”计划,支持宁夏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岗位绩效与薪酬收入相挂钩的分配机制。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重点发展优质粮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优势产业,鼓励“一县一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支柱产业。坚守基本农田耕地红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标准化养殖,建立优质饲草料基地,建成全国优质清真牛羊肉产业链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奶源基地。推进蔬菜标准园区创建和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提升蔬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建成西部菜篮子基地。推进枸杞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发展,建立枸杞种植、加工、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葡萄酒列级国家标准,建成全国枸杞之都和东方葡萄酒之都。支持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高标准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沃土工程、中南部地区高效节水和旱作节水工程,推进引扬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全覆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以特色、高质、高端、高效为引领,加大良种良法应用,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创新为农服务体制,推进互联网+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要,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培育千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元产业园区、千亿元企业。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实行差别化政策,精准扶优扶强扶特。实施支柱产业做优做强计划,建设国家级宁东现代能源化工基地,构建煤化工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体系,煤炭间接液化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实施二期项目,建立煤制油间接液化国家技术标准,打造世界煤制油产业高地;促进煤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打通煤化工、石油化工、现代纺织产业链产品链;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重要支点,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提高清洁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建设现代纺织示范区,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培育羊绒、棉纺、化纤、亚麻、服装等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做羊绒产品高端制造世界引领者;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国际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园,建立清真产品国家标准和国际互认体系,创建国际化品牌,打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之都。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计划,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六大新兴产业,支持自主创新,做大增量,培育优势,形成若干产业集群,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引领型发展之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对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传统产业,加强产业整合,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节能、环保、安全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支持石嘴山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施过剩产能化解及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对国家和自治区限制的过剩产能,严控总量,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鼓励产能转移。对污染高、耗能高的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关停并转,对资不抵债、靠贷款和补贴过日子的“僵尸企业”,完善退出机制,实现市场出清,盘活厂房、土地、可用设备等存量资源。

推进现代服务业。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休闲、度假等融合发展,打造旅游特色板块,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和业态,全面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智慧化,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加大国家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保护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建设宁夏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和银川、石嘴山、中卫三大全国性现代化铁路物流基地,加快固原西兰银综合物流园建设。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生态养生和社区服务业。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以新供给带动新需求,着力扩大旅游、信息等新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及时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化解房地产库存,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推进信息产业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我区的战略性产业,创新政策、管理和服务,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把我区打造成西部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国内外数据资源最佳落户地。统筹规划建设中卫云基地、银川大数据中心、银川IBI育成中心,拓展云设施、云计算、云运用产业链,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服务新业态,建设国家西部云谷。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全域“村村通”电商行动,培育电商企业,促进邮政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构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支付结算体系,支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建立一批“海外仓”和展示中心,壮大电商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引导新型业态聚集,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呼叫中心等信息产业。

(三)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铁路大通道网络,建设连通银川至呼和浩特(北京)、兰州、郑州、乌鲁木齐、西安、青岛等六个方向高速铁路,重点实施银川至西安、兰州、呼和浩特(北京)客运专线,宝中铁路平凉至中卫段扩能等工程,实现银川至北京、西安、兰州等方向3至6小时到达。实施五市城际铁路联通工程,覆盖全区主要景区,形成2小时通行圈。推进银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共同争取兰州至固原至庆阳高速铁路立项建设。完善全向通达公路网络,开工建设银川至百色、乌海至玛沁、银川至昆明高速宁夏段,加快建设京藏、青银高速宁夏境内重点路段改扩建等工程,全区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县县通高速。加快建设面向中亚、中东的门户机场,增开点对点国际航班,并争取与国内已开通航班联通。建成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四期工程。加强支线机场建设。统筹推进通航机场建设,积极发展通航产业。加快推进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银川国际客运枢纽、中卫国际货运枢纽和西气东输管道枢纽。完善石嘴山、吴忠、固原区域性交通枢纽。完善现代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构建水利工程保障体系。加强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城乡居民、重点工业园区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全面建成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六盘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水资源高效利用、非常规水循环利用、库坝窖池联网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中部干旱带贫困片区西线供水工程,实施水系改造、连通、调蓄和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加快建设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清水河综合治理和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基本建成县级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构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智慧宁夏,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全光网省区建设,实现4G网络城乡全覆盖和公众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建设以5G为重点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成“八朵云”,深化政务民生信息化。加强农村通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和宽带网络提速降费。

(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产城融合,统筹推进大银川都市区和石嘴山、固原、中卫副中心城市建设。银川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阿合作核心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现代服务业中心,突出“塞上湖城、西夏古都”的城市特色。吴忠建成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突出“水韵吴忠、滨河回乡”的城市特色。石嘴山建成宁北及蒙西地区中心城市和物流中心,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基地,突出“山水园林、重工基地”的城市特色。固原建成宁南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轻工产品制造基地、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城市,突出“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的城市特色。中卫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特色产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突出“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的城市特色。推进沿黄城市带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建设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引导人口、产业、资本集聚发展。推动太中银发展轴和银宁盐发展轴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推进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老旧城区改造,提升新建城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效防治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停车难等城市病。加快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小城市,集中建设一批重点特色镇,带动周边农村就地城镇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实施美丽乡村“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八大工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小城镇和村庄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全区所有乡(镇)、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认真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力度,重点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的问题。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和告知承诺,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全部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交易全程电子化、高效规范运行。落实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的“两随机、一公开”,有效解决检查任性和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在民航、电信等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国有资本投资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深入推进行政单位所属企业脱钩改革,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具体细则。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依法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特许经营等领域,在税收优惠、投资合作、项目衔接、征地拆迁、融资服务等方面与政府投资、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为民间投资清障铺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以改革提高财政效能。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支出预算约束。改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建立财政投入基金化、政府投资资本化制度,运用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落实国家税制改革和征管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合理划分自治区与市县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政府性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和监督考核制度。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和本地名优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造西部金融高地。构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基金等协调发展的多元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制定支持发展股权投资、债券融资和引进私募基金的政策。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加快培育、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快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开展投贷联动试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力度,实现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和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配置,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财务成本和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负担、电力价格,形成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洼地。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推动放开水、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加快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煤电、气电价格联动机制,扩大铁路运输等领域经营者自主定价范围。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提高对“两高一剩”行业落后工艺、设备、产品生产的差别电价和水价。全面实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宁东基地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水权转换政策。开展园区低成本化行动,鼓励发电企业扩大大用户直购电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建设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完善园区集中供水供热、污水处理、交通物流等配套服务体系,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及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改革。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深化水利、供销和农垦改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