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低头族” 该醒醒了   (3)

校园“低头族” 该醒醒了 (3)

破解校园手机依赖 不能只盯手机和课堂

智能手机是现代高科技的集成,它在为人们带来效率和便捷,极大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作用”,大学校园里“课堂低头族”便是典型一例。当“手机依赖症”肆虐校园,几近成为“身体上的一个器官”,严重威胁到学子身心健康及课堂秩序之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面临此情此景,国内多所高校纷纷联手推出“无手机课堂”活动,试图通过倡议、引导、约束、限制措施,让“低头族”改掉坏习惯。

然而,纵观这些高校采取的具体操作模式,都大同小异,无非是通过宣传,增加醒目的提醒标识,吸引学生参与并做出不将手机带入课堂的承诺。可以想见,这样高度依赖自觉的“软措施”,虽则一时间有些效用,但难于持久,一旦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新鲜感,局面随时可能反弹。

就事论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尴尬现实:其一,学生在课堂上不玩手机,还可以睡大觉、发呆走神,搞其他小动作。其二,即便学生课堂上“憋着”不玩手机,那下课之后呢,会不会“恶补”回来,又由谁来监管这些“大孩子”?

如此这般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出口,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大学生们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面前如此软弱和不堪。很显然,除过手机本身多种功能诱惑之还,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因素不容回避:一则,讲台上的老师没有教好,讲课形同和尚念经,淡而无味,甚或,这些专业课程设置本来就不科学,引不起学生们半点兴趣。二则,学生们理想信念缺失,没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浑浑噩噩混日子。

那么,对症下药、蛇打七寸,欲真正解除手机对学子的“绑架”,将手机从学生们的心里“拔”出来,就不应该局限于课堂的一时之功,就不能局限于倡议这样的表面功夫。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站在高校监管的高度,我们至少需要在两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要想方设法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课堂互动上下一番功夫,当然,做到这一点,依赖于严谨的流程(如适当征询学生意见)及科学合理的授课考核;其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子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危机意识,学会自律和规划。

可以想见,如此着眼于心、多管齐下,假以时日,当学子们切实从内心认识到“手机依赖症”潜在的严重后果,而课堂又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收获时,校园“低头族”自会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