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儒家思想的历史脉络

摘要: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儒家思想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先秦到西汉,从形而上的探讨,转向了形而下制度的建构,西汉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唐朝韩愈在《原道》中提出,佛家有道统,儒家也有道统;北宋和南宋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即宋明儒学的出现;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满清的文字狱、闭关锁国使文化开始凋零;近代返本开新,新儒家产生;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热、国学热出现。专家指出,文化热也好,国学热也好,都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所必须提出的。

QQ截图20150914101502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112/859661.shtml

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脉络,大家了解一下。

一、董仲舒:从形而上的探讨,转向行而下的制度建构

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创立之后,到了西汉汉武帝的时候,出了一个思想家叫董仲舒。董仲舒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汉武帝时期,举办了一个活动,召集天下贤人或者读书人,给皇帝汇报,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办法。就在这个活动中,董仲舒出来了。

董仲舒的思想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他其实是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一个基本秩序。在董仲舒之前,先秦的儒家很多是探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探讨很哲学的话题。比如《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比如《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包括《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就是探究非常深邃的哲学问题,这是形而上的哲学探讨。但是到了董仲舒这里,他转向了形而下的制度建构。董仲舒不是沿着先秦的对形而上的哲学探讨,而是是往下看,思考这一套东西在现实的土地上,应该发挥什么作用。那么,这个时候董仲舒就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什么?他讲你这个帝王如果做错事,或者政策如果出了问题,天要降灾的。这个时候他为什么这么说?这实际上是对执政者有一种制约,在中国古代的体系里,对皇帝是没有制约的,大臣有皇帝管,皇帝谁来管?天人感应,如果出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说明什么,说明你这个皇帝治理国家有失误,这是上天给你的警告,这个时候皇帝要下罪己诏。这个说法,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对皇权做了某种程度的限制。

还有“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子为母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就是一个具体的规范。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环节,他是从先秦时期对宇宙本体的形而上的探讨,转向了行而下制度的建构,这是董仲舒的思想的意义。我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三纲五常”这些东西在近代被批评得特别多,比如女权兴起以后,开始有人批评夫为妻纲。我们今天冷静地去看,它背后有哪些智慧?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对立的世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这个世界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负,山有阳面必有阴面,物理学有物质世界必有反物质世界,是对立的力量。比如说,在家里边丈夫和妻子,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平等,总是存在一个力量比较强。那么,比较强势的就是阳,比较弱势的,比较服从的那就是阴。比如在天地之间,天就是阳,大地就相当于阴。为什么这么说?天如果温暖了,太阳离地球近了,温度起来了,小草赶紧地就得发芽,太阳离得远,小草马上就变黄,小草都跑到地下去躲过冬天。如果太阳离我们远了,温度降低了,这个时候我非得要长出嫩芽来,那就会冻死。所以说,阴和阳的关系,阳是主导的,是刚强的,阴是柔和的,是顺从的,两种力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