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明儒学:心学和理学
到了北宋和南宋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就是宋明儒学,或者叫宋明心学、宋明理学。
宋明儒学,包括陆九渊、朱熹、张载、程颐、程颢等,这么宋明儒学家有什么特点?他们和韩愈一样,应该说都看到了佛家思想对儒家的挑战,就有了要重振儒学的决心。他们也学习了很多佛教的东西,有些儒家知识分子甚至坐过禅,出过家,学了之后又返回来给了儒学以滋养。文化发展就是这样,中国禅宗的很多思想也学习了中国文化,儒学也从佛家思想里面吸收营养,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家思想都升华了,每一家思想都变得更加丰富了。
宋明儒学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心学,一派是理学。理学代表人物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朱熹提出的。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他提出的“我心是宇宙,宇宙是我心”,大家也都听过。那么,心学和理学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一个人成为至善纯美的人就是圣人。那么,怎么才能成为至善纯美的人?朱熹认为,宇宙中有一个天理,人在出生的时候秉持了那个天理,由于我们身上有一种上天秉持的那份天理,所以人人皆可以为圣人,这就是理学。陆九渊的心学认为,我们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人人心中都有那份至善纯美的心性,用《大学》的话,人人心中都有光亮的德行,我们要成圣成贤,就要往内觉悟,觉悟我们心中本来都有的那份明德,或者至善纯美的天性,这一部分叫心学。
心学和理学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和孔孟以来的儒家的主旨,都是走向内圣外王的路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可是,它们在具体学说上出现了分歧,一个认为成为至善纯美的圣人靠秉持天理,一个认为靠往内求,应该找到心中那份光亮的德行,这就是心学和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是朱熹说的,我们对此也有很多误解。有人说这个话罪大恶极。其实不是。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心中都有那份对天理的认知,用孟子的话叫“良知”,用《大学》里的话叫“明德”,可是这份良知、明德在过程中也有很多污染。比如,一个人本来很善良、很纯洁,到社会上打拼几年以后,变得很复杂了,变得很会算计了,这就叫天理被人欲所蒙蔽了。我们怎么修行?儒家提出,我们要保留心中那份纯美的天理、善良、真诚,应该把“人欲”给去掉。“存天理,灭人欲”讲的是这个意思,他并不是完全抹煞了人的欲望。朱熹也说过,人吃饭、穿衣,这是正常的,可是我非要吃海鲜,不是几千块钱的衣服不穿,不是几万的手表不要,跟买手机一样,手机本来是用来看时间、发短信的通讯工具,我非得买几万块钱的,这就不应该了。我们对很多中国文化的典籍,不要流于表面,要理解他真实的意思,在判断的时候才能尽可能准确。
四、王阳明心学: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儒学到了明代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王阳明的出现。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大家查一下日本历史,日本对王阳明的心学非常重视,很多人推崇王阳明心学。可以说,王阳明心学对日本思想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讲一个事,王阳明11岁的时候,家里人给他请私塾,王阳明就问私塾先生,读书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王阳明11岁就问他的老师。这个老师说,读书人第一等事是科举高中。据说王阳明听了以后颇不以为然,他当时就说,我认为天下读书人第一等事不是什么科举,而是成圣成贤。我读王阳明传记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大家想想,一个11岁的小孩,他心中想的不是蝇营狗苟,我要发财、当官、光宗耀祖,他说的竟然是成圣成贤。所以,王阳明后来敢于直言,非常正派,心中有浩然之气。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批判了当时朝中宦官专权的现象。大家知道,明代宦官对政治影响很大,王阳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宦官干政对朝纲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结果就被流放到贵州龙场驿,龙场驿是古代的邮差传送信息的一个小站,就像今天的邮局一样,王阳明在龙场驿做驿丞。这个地方非常荒凉,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一个人烟都没有。
1508年,在这万千孤苦之中,王阳明忽然有所悟,这被称作王阳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叫“龙场悟道”。他领悟了什么?这个话不好说明白,我给大家提示一下。王阳明早年实际上是学朱熹的格物,向万事万物学道理,从格物来找天理。他开始格什么,格竹子,他说既然格物就是向万事万物可以学真理,那王阳明就坐在一片竹子旁边格竹子,据说坐了7天,什么没有格出来,晕倒了。大家想,你不吃饭你也晕倒。而且王阳明做事很认真,从那以后,大病一场,格竹子没有格出东西来,心里很难过。他就觉得,通过格物来领会宇宙的大道,仿佛不适合他。我给大家讲,格物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可以学习大道理,这是真的。但是这个时候,王阳明的机缘还不到,他就格竹子,结果把他格病了。
王阳明格竹子的经历,使得他了解到,向外求不行,尤其是在龙场驿,在万般孤苦中,在那么荒凉没有人烟的地方,他只能是反求诸己。反求诸己的时候,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密码被王阳明发现了。我们老说成圣成贤,不是外在的,实际上是反向求心。人人心中都有德行和良知,人人心中都有光亮的智慧,人人心中都有佛性,所以要内求。就在反求诸己的时候,加上外在的万千荒凉、万般孤苦,王阳明发现了心中那一片生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