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耄耋老人的《家谱》“情结”(3)

慎终追远:耄耋老人的《家谱》“情结”(3)

由于历史已久无从查考,又因时间、精力、工作等方面原因,部分援引的资料(已在谱中一一注明来源)也未能详细详实考证。故第一稿《家谱》很不完善,颇有缺憾。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和岳祖父一道,对署名的、未署名的编著者和发帖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首先是黔北杜村崇堂老人。他耗时三十年编著了《陇西李氏家谱》并赠书岳祖父,他与岳祖父早年是工作同事,如今是好友挚交。如果没有该书,面对一堆堆资料,一个个单元板块,我真不知如何有机串联。

其次是互联网络未谋面、未留名的李氏宗亲、编著者和发帖人。为完成耄耋老人平生的《家谱》“心愿”,我大胆借用、转载了你们的劳动果实。互联网、新媒体这大平台快捷地传递和传承姓氏历史和华夏文明!

农历甲午马年春节,第二稿已进入修订。

2015年2月17日(腊月二十九),我终于完成了岳祖父的“夙愿”,将定稿并打印装订的《李氏家谱》交到老人手中。

记得之前某一天,时间已是深夜,电脑前的我修谱闲暇曾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修谱”或“立志”到底有何意义?这个疑问不是今天才有,过去我就不是很关注这些。此前,经常与岳祖父谈论此事,家里就经常有认为“有哪样用”之类的评论。

我很理解这样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人们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中实在的东西,对于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事物大多不会在意。尤其是空洞的、形而上层面的东西,如历史、哲学,又如精神什么的,多半视而不见。不是他们思想上不能理解,至少是他们没有意识的这些事物的“存在”或“消亡”。

提到“消亡”,我不觉打了个冷战。历史上无数个曾经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一去不返地消亡了,地球上每天都有很多物种一去不返地消亡了,我们对于民族和姓氏的记忆会不会也要一去不返地消亡呢?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