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家谱》初稿、复稿和修订,岳祖父编著修订前后延续达66年,时间纵向是他的少年、壮年和暮年,生活横向跨度是他人生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可以说,这部《家谱》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也是他人生“最大”的愿望。所以,他一直希望,能将《黔北谢家任石桥李氏家谱》转换成电脑版文字,打印传与子孙后代。这个时候,我不假思索接过这项“简单任务”。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接过《家谱》后,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金科玉律”,这哪是“简单任务”,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同时我也清楚了这样一个现实。一是轻率托大、志大才疏,难以胜任。不是吗?对“修谱”知识一窍不通,却偏要修谱著书。二是修谱繁复,远远超过“瓷器活”。殊不知,中华李姓,源远流长,上下连绵数千年,该如何酝酿、“雕凿”而成篇、成节、成章呢?第三,我也不是闲人,基层农村一线工作,事情多、业务忙。工作上去了,时间就缩水了。
心生怯意,但我没有退缩,更不敢放弃。我明白,岳祖父把这件事交给我,是一种莫大的信任!我也很自然的把他的嘱托当做一项重要“使命”!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不敢懈怠。
四
2013年春节前夕,我拆开了装订《家谱》的棉线,小心翼翼一页一页翻开,平整复印,再重新装订,留下手迹原本和复印副本。这是第一道工序。
接下来,我用自己颇有一定功力的“一指禅”,敲打了键盘,将岳祖父一个个手书楷体小字转换成电脑版标准“楷体字”。期间又现炒现卖,一笔一字绘制一张张墓志碑文。这是第二道工序。
岳祖父这部家谱着重从清朝开始,以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我国农历天干甲子纪年法和历史朝代年号相结合的方式,逐年记载谢家任石桥李氏近三百年历史,内容详实,独树一帜。但从谱书角度,结构稍显简单,内容也略显“断链”。这些就成为第三道工序,我通过互联网收索、网页浏览查询,转载借鉴“李姓”资料备选备用。
最后一道工序是,学习借鉴黔北杜村《陇西李氏家谱》(编著者:李崇堂),按照修谱基本要求和基础要件对相关单独板块进行有机组合。历时一年,《李氏家谱》(第一稿)于2014年元月修订完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