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3)

关于《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3)

对历史人物的个体研究,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偏见

另外,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个体研究,还敢于突破传统的偏见。例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卷98《马周传》卷末的“赞”中写道:“(马)周之遇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其自视与筑岩、钓渭亦何以异!迹夫帝锐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时,以明佐圣,故君宰间不胶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毛泽东不同意欧阳修的看法,认为马周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的上奏,是继西汉贾谊的《治安策》以后的第一奇文,于是批注道:“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从以上介绍可知,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是带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重联系现实去品读的,这样不仅客观,而且能够从中获得经验教训。所做批注总体来说比较妥帖,具有优秀史学家的远见卓识。

此本《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分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辑录了毛泽东品读的原文,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的品读记录;第二部分是对毛泽东品读的精华分析,为更深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观点提供帮助。

读此书,您不但能够快速地了解《二十四史》,而且还能从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品读中获得非凡的启迪,并因此受益终身。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红旗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