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百花齐放
虽然中国与埃及远隔万里,但埃及人民了解中国的渴望由来已久。1957年,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开设中文班,首开埃及汉语教学之先河。截至目前,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阿斯旺大学等10所大学相继开设了中文系,在校学生达到2000余人,2008年,开罗大学和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成立。2015年,海外第一座通过卫星电视形式教授汉语的孔子课堂正式落户埃及,它面向22个阿拉伯国家的亿万观众,受众群之庞大,堪称前所未有。
行走在开罗街头,几乎随时都能听到“你好”的问候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热”“汉语热”让中埃两个文明古国的距离不再遥远。2016年,中埃将互办文化年,中国将在开罗、卢克索、阿斯旺等地陆续举办近40项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将贯穿全年,向埃及人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当代文化建设成就。正如埃及文化部长赫尔米·纳木纳所说,2016中埃文化年对中埃两国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间了解与友谊、促进两大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长久以来,中国与沙特都主张多元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并积极推动交流对话,成为国际舞台上包容互鉴的典范,闪烁着文化互鉴光芒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2013年担任沙特“杰纳第利亚民族遗产文化节”主宾国,沙特担任北京国际书展主宾国,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在北京大学开设分馆,中沙互派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中国每年都有大批穆斯林赴沙特朝觐……
2014年和2015年是中阿友好年。中方将在2014—2024年组织1000名中阿艺术家互访交流,推动并支持200家中阿文化机构开展对口合作,邀请并支持500名阿拉伯文化艺术人才来华研修。与此同时,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沙特等阿拉伯国家遍地开花。媒体、艺术、旅游、文学、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为深化中阿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中国驻伊朗使馆文化处主任杜晓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4年以来,中伊两国文化及人文领域交流呈现出稳中有升和不断扩大的特点。两国多次互派代表团参加对方举办的主题会展或文化艺术节活动,有些已经常态化或形成合作机制。2014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电影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在德黑兰举办了“中国电影日”活动。浙江、福建和江西木偶剧团组成的中国木偶代表团也于当月参加了第十五届国际木偶艺术节。2015年4月27日,中国和伊朗首部合拍电影《少林梦》签约仪式在德黑兰举行。同年,伊朗第三十三届曙光旬电影节设置了“中国电影单元”,共有11部中国影片与伊朗观众见面。
2015年8月,中国爱乐乐团“丝绸之路巡演”到访伊朗,并与德黑兰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伊朗国内各主流媒体给予积极评价,此访将中伊人文交流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9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伊朗文化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的波斯语节目“东方之珠”落地播出一周年,该节目每周在固定时间向伊朗受众全面介绍和展示中华文化及今日中国之风采,为伊朗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除继续执行既有双边文化交流机制与合作项目外,中伊两国还在开拓新的文化合作项目。2014年6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团访伊,与伊朗国家图书和档案馆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就双方图书出版交流合作达成多项共识,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文献及馆藏交流、展会及展览方面的合作。同年10月,全国妇联代表团与伊朗妇女联合会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伊妇女研讨会。中国友协代表团也于当月访问伊朗,与伊中友好协会联合举办中伊两国友协年会暨两国关系研讨会。此外,中伊两国在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界对话方面也广结硕果。
得益于中伊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教育领域交流也日趋频繁。根据中伊两国政府间签署的互派留学生协议,伊朗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留学,汉语在伊朗日渐成为广受欢迎的外语之一。包括德黑兰大学、贝赫什提大学和塔巴塔巴伊大学等在内的多所伊朗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或汉语专业,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