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谈中俄关系:是伙伴还是盟友

傅莹谈中俄关系:是伙伴还是盟友

在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陷入困难之际,相对紧密的中俄关系引起新的关注。西方学界及媒体一直在探寻一个答案:中国与俄罗斯是什么样的伙伴关系?是否会走向结盟?

冷战结束后,西方关于中俄关系趋势的评估和猜测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俄关系脆弱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许多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中俄关系称为“方便婚姻”,认为两国不太可能越走越近,反而很可能渐行渐远。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战略甚至意识形态的考量构成中俄关系的基础,两国都视美国为实现自身意图可能的阻碍,他们预见中俄未来必然会结成反美、反西方联盟。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准确地反映中俄关系的实质。中俄关系内容丰富、基础牢固,是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演变进一步拉近了两国的关系。许多西方分析家和政府官员推测(可能有人甚至希望),由于俄罗斯深度介入当前叙利亚和乌克兰局势,中俄关系会趋向紧张,甚至破裂。事实上,这样的状况没有发生。

中国无意与俄罗斯正式结盟,也不会结成反美、反西方联盟。中方的愿望是,稳定的中俄关系能够为两个大的邻国在安全的环境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保障,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彼此提供支持,这为大国处理分歧和开展合作提供了有益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国际体系。

中俄关系沿革

中国同沙俄及此后的苏联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有过三次结盟,结果都不如预期,短暂的结盟只是两个实力失衡国家间的权宜之计。从20世纪60年代起,两个同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关系时好时坏,虽然也有合作,但更多时候是对抗和猜疑。1989年,在苏联政权末期,中苏关系终于恢复正常。双方发表声明强调,“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原则基础上发展相互关系”。两年后,苏联解体,但中俄关系依旧继承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

俄罗斯独立之初,向西方“一边倒”的“大西洋主义”占据主导。为了赢得西方信任和援助,俄罗斯在经济改革、削减战略核武器等诸多重要问题上走西方路线,不断作出让步。但事与愿违,俄罗斯反而出现经济萎缩、区域影响力下降,俄罗斯对美欧援助口惠而实不至感到失望,对北约东扩意图十分不满。1992年,俄罗斯开始将更多精力转向亚洲。同年,中俄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并发表联合政治声明,强调“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

自此开始,中俄关系逐步改善和深入。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两国贸易和投资大幅增长。2011年,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仅2014年一年,中国对俄投资增幅就高达80%,且这一增长势头依然保持强劲。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俄贸易额每年尚不足50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已接近1000亿美元,足以彰显两国经贸关系的成长。2014年,中俄签署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世纪合同”,俄将从2018年起向中国供气,最大输气量将达380亿立方米/年。此外,双方还计划在核电、联合航空制造、高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做一些“大事”,并且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新的多边金融平台开展合作。

同时,中俄两国安全合作不断深化。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俄罗斯最大武器进口国地位,并且正在与俄方探讨开展一系列武器联合研制项目。此外,双方还开展了高层防务磋商、联演联训、人员培训等系列合作,包括双方过去10多年间在双边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以反恐等为主题举行的20余次联合军演。20年间,已有数千名中国军人赴俄留学,而俄罗斯中高级军官也到中国国防大学进行类似的短期进修。

伴随着经济、军事合作的发展,中俄政治关系也在不断加深。2008年,两国和平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领土争议,划定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从根本上消除了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最大隐患。目前两国在元首、总理、议长、外长等各层级都有年度定期会晤的安排。习近平2013年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已五次赴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三次来华,加上国际场合的见面,两人已经会晤了14次,普京成为习主席见过次数最多的外国元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