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规划的突出特点
从结构上讲,《建议》分成三大板块、八个部分。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第八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强调党的领导和推进建设的保证。
1.充分考虑新常态
“十三五”规划充分考虑到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实际上,整个“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就是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中国经济的深度调整,或者叫中国经济的全局性转型。新常态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上,新常态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我们要适应它;主观上,新常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方向,我们要把握它,更要引领它。客观性强调现实变化,主观性强调今后的行动——怎么去领导新阶段中国的发展,怎么在新的转型期继续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是不变的,但新阶段的行为方式是要变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三个“化”,一是速度变化;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动力转化。习近平总书记讲,当我们看到“十三五”规划内容的时候,既要看到它是我国的宏伟蓝图,更要看到它是我国面对的挑战。比如说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这些并不是我国已经完成了的事情,而是要推动完成的事情。所以,新常态既要从客观上理解又要从主观上理解。新常态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发展条件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走在“十三五”规划的前头,有的地方可能正好同步,大部分还是落后的。
第一,发展优势要重构。学术界前段时间在讨论一个词叫“刘易斯拐点”。什么叫“刘易斯拐点”?为什么学术界讨论它呢?实际上,“刘易斯拐点”的核心就是廉价劳动力的充分供应没有了,带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继而产品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依靠大量出口创汇的办法已难以为继,但农村劳动力还要向外转移,还要参与国际竞争。比如,从2014年开始到2015年第一、第二季度,我国的出口基本上是持平的。三驾马车里,消费反而成了最强的动力了,投资不是很好,出口更是疲软。但是,欧盟从印度进口的数量仅2014年就增长了40%多——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大幅度下滑,从印度进口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国去了。本来是我国出口优势的产业,现在不是我国的优势了;本来是我国经济增长支撑点的东西,现在不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支撑点了。所以,无论是从我国发展的全局看,还是从各地发展的局部看,都需要重构发展优势。
第二,发展任务求全面。过去,我国更强调GDP的增长,现在,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过去可能说发展就发展了,但是现在要节约资源,要绿色,要均衡协调,要和全世界深度融合,要造福于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共享式发展。所以,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这样的发展听起来很宏伟,很鼓舞人心,但也很繁重,因为这些发展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譬如,保护环境是要花钱的,且不能只保护一年,这就意味着年年都要投入。但有时这种投入没有产出,没有收益。再譬如,现在的扶贫是攻坚,要让这些遗留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比原来要大很多。因此,这种“全面”一方面意味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好,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发展的难度、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大。保持头脑清醒才有利于科学发展,因为科学强调理性,科学发展就是理性的发展。
理性的发展,首先需要弄清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什么,而不是只强调目标是什么。归结起来,我国经济转型的难度在于,在推动经济深度调整的同时,还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凋敝了,但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出来了,知识经济出来了,华尔街的金融出来了。实际上,很多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转型过程中是倒退的。因此,美国在上一个阶段的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拉大了,社会矛盾加剧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就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代表性的口号就叫“99%对1%”。什么意思呢?前一个阶段,美国是发展了,但是99%的人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只有1%的人得到了好处。当然,这可能有点极端,但它确实说明了这种转型道路的存在。中国不能走这种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一味推动经济转型的道路。但是,如果不转型,现状又保不住。李克强总理前一段时间在中央党校作报告,就说当前宏观调控的难度在于,不能为了保速度而牺牲经济转型,但是也不能为了推动经济转型而牺牲速度。因此,我国“十三五”规划,是要鱼与熊掌兼得,这既体现了我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也给自己压上了很重的担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