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协调
协调主要强调均衡发展。《建议》里面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代表。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归纳为:健全一体化,推进均等化。《建议》里的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没有说必须什么时候达到目标,只说这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城乡差距确实过大,提出过高的目标是不好的。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四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经济建设富民,国防建设强国。过去我国以富民为主,强国放在后边,所以小平同志讲“部队要忍耐”。但是现在,怎样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起来、把富民和强国有机结合起来是我国面临的巨大课题。所以就是军民一体化的融合发展。
(三)绿色
绿色部分提了六个任务: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三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四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五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六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开放
开放有很多新的提法。比如说,要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这里有两个背景。
第一,我国现在的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所代表的是一种大国思维。改革开放之时,我国是一种弱国思维,中国很落后,国力比较弱,所以更多地引进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资金来发展自己,更强调对别人开放,让自己发展起来,让自己变强大一点。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有很大提高。另外,中国成为新兴大国之后,对世界秩序的改变也是客观事实。我国不是骄傲自满,而是客观地从已经成为大国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来考虑开放,来考虑和其他国家打交道的方式和思路,就是特别强调中国怎样和世界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面临深度调整和经济困难,对开放采取不同的态度。比较典型的就是美国,战后这套体系是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国有很大的话语权,也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中国加入美国这套体系,接受美国的规则,从中谋得发展。但美国现在变得很狭隘,觉得这套体系现在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会比给美国大,美国从中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所以现在想把中国踢出去,重起炉灶。TPP很典型,美国就是要重起炉灶,完全按照美国的利益另提一套规则,使之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在努力补强美国原来建立的那套体系,而美国在拼命拆台。中国实际上就想增加点话语权,完善这套体系。日本和美国的出发点不一样,但在打破这套体系上找到了共同点。我国就说,我国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这就是大国的思维。弱国思维更强调办好自己的事情,而大国思维强调既要办好事情,又要能够对世界事情有话语权。所以,中国是采取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而美国和日本实际上采取了一种更加封闭的态度。日本和美国是把别国踢出去自己来做,中国则力图做相互深度融合,大家共同来做。所以,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思路差别非常大。习近平总书记跟美国人讲,太平洋是可以容得下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这里头就隐含:我也是大国,你要承认我是大国,但是我不想跟你对着干,咱们共同发展。但是,美国人容不下你。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建议》中对开放提出六点任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要适应这种角色变化。美国已经失去推动全球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中国现在反而跑在美国前面积极推动。
第二,中国强调互利共赢。不论和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互利共赢,中国不是光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建立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比较成功的典型,一个是中巴经济走廊,一个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产能输出计划。另外,中国和英国、中国和德国的合作都比较成功。所以,中国是力图用这种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合作,给全世界提供一种有说服力的例子,告诉大家,中国这条路是可行的,是行得通的,是做得到的。
第三,形成开放新思路,双向开放,融合发展。
第四,中国要在全世界获得和大国相对称的话语权。
第五,把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中国自身经济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要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光在北京配置资源难题很多,但是把京津冀合在一起来配置资源,空间就大了;光中国关起门来搞经济转型,肯定难度很大,但你敞开门搞经济转型,相对就好一点。
另外,还包括金融体制改革,比如人民币国际化,怎样有效操控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岸市场等等,怎样更多发展资本项目往来等等。所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也还是一个制度保障和体制平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