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共享
共享更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这里强调的共享要体现在我国的制度上。老百姓对制度是很敏感的,真的符合他利益要求的制度,他是能体会到的。
《建议》针对共享提了八个方面,此处重点讲解收入分配。扶贫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支撑点从生产力上讲是制造业,从生产关系上讲是中产阶级。所以,相关的制度设计要能够推动更多的人进入中产行列,而且能够使中产阶级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二战之后,发达国家的体制都是围绕塑造和维护中产阶级产生的。马克思说得很有道理,西方国家战争危机不断,根源还是贫富差距。所以,有时讲阶级斗争也不是说没有道理。阶级的形成是收入差距形成的结果,不是原因。不是说先有一个穷人阶级然后形成贫富差距,而是由于结构、地域等问题形成了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固化就形成了阶级。所以,阶级是个结果,不是原因。所以,西方国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痛定思痛,发现发动战争不是解决办法,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塑造中产阶级。贫富差距缩小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危机、战争的根源大体上就能消除了。所以,西方发达国家战后基本上都建立了一整套致力于塑造和维护中产阶级的体制。
当然,这些体制之间各有不同。比较合理的是德国。德国是企业解决分配问题,国家提供必要的社会安全网。我国现在塑造中产阶级的模式有借鉴德国模式之处。首先是三个微观渠道,还有三个宏观渠道。微观渠道首先让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主体,比如提高工资、让劳动者获得有尊严的收入,劳动者体面地劳动。第二,保护财产权利。第三,推动要素价格改革,使各种要素公平竞争。比如,人力资源是要素,那就给它有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回报。这是微观改革,通过劳动收入、财产收入和要素收入的提高来塑造中等收入阶层。
宏观上,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的改革,财政预算中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倾斜。过去我国是把经济增长放在宏观政策的第一位,但是现在已经把就业放在宏观政策的首位。所以,我国用一系列政策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缓解乃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使更多的人能进入全面小康的行列,进入中高等收入的行列,最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归纳起来,“十三五”规划一再强调经济深度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转型首先要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但是中高速增长不能靠刺激总量去实现,而是要靠结构的优化和动力的转换去实现。
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中央领导小组深化改革会议,通过了八个深化改革的文件。所以,至少从经济上,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任务是很繁重的,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我国取得的成就也将是很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谢谢各位!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