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2)

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2)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蓝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建议》精神,是制定和落实好“十三五”规划,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根本保证。

着重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处于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享受型的过程中,然而我们的消费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尚不能适应这一转变。个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供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而在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上,则呈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状态,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环境、供水、家政服务等,都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求。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又比较大。造成公共服务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建设主要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政府财力不足,社会资金又缺乏进入机制,必然带来个人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各地人均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相差悬殊,直接导致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并通过推动各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大体均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等。这将满足广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对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扩大居民消费将产生深远影响。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在“十三五”期间需要改革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体制,推行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通过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转让(BT)、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投资者能按期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能把巨量社会资金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领域,尽快改变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适应了广大居民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包括为人们提供清洁、优美、舒适、宜居的环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实现绿色发展,首先应破除增加环保投入必然影响发展的模糊认识,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建立生态文明体制已作出部署,要求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议》进一步指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过去我们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由于监管不严,结果是认真治理的企业吃亏,不治理的企业反而增加盈利,以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现在改为谁污染、谁付费,且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有利于保证采用先进治理设备和技术,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避免偷排、偷放等恶意违法排污行为;有利于形成有效机制,培育和壮大环保产业。同时,所有企业都执行统一的排放标准,公平竞争,有助于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和技术进步消化污染治理的成本。《建议》还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督促企业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这将对治理环境和改善生态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