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2)

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2)

我国社区治理影响居民获得感的主要原因分析

以“线条式”管理方式为主导,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社会治理在层级体系设计上存在责权倒挂和职能分割,地方政府各部门经常把本属于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下沉到基层,特别是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职能下放给社区居委会。而社区居委会往往缺乏人员、经费和政策的相应配套,可以决定的事项有限,自身应有的权威缺乏,很难及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据统计,一些地方的居委会承担的任务涉及计划生育、治安治理、家庭婚姻、就业社保、社会救济、文明达标、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流动人口管理、收款收费、取证盖章以及各类检查评比等十多个门类100多项,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部门委托或交办的。“协办”与“主办”的错位大大影响了基层自治能力和居民的自治活动。一些基层社区的办公用房、服务设施薄弱、服务设备简陋、运行经费不足,难以提供居民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另据调查,很多社区的干部工作艰难,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应付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与社区居民接触,也没有机会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愿。

个别社区建设脱离实际,有些干部脱离群众。在一些地区,社区建设成了地方摆政绩的“窗口”、上级领导机关视察和参观的“景点”,严重脱离群众,引起群众的不满。调查发现,有些社区设施设备平时不对居民开放,只有领导和上级机关来时才开放,群众很不满意。个别干部,心里缺乏居民,没有真心真意为居民服务的理想,不能接地气,不能了解实际情况。个别基层群团组织机关化严重,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了解、不解决,对于酝酿的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化解。个别社区干部的工作人员不会与群众交流,甚至在居民面前形成失语状态。个别人甚至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

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但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供给单一。近年来,我国社区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涉及到老龄化、流动人口、物业管理、停车场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居委会需要履行职能、社区矫正服务等等。据全国老龄办此前估算,到2015年底,全国失能老人达4000万,失能老年人的照顾不是单个家庭可以完成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等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然而,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2012年的调查发现,超过62%的被调查者认为所住地区和工作地区的志愿服务一般,25%的人不满意,仅有2%和11%的受访者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群众对志愿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不专业,居民不需要。

物业与居民时有摩擦,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隐患。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了大量小区,由开发商建立的物业管理部门,由于自身定位和服务水平等原因,经常出现与居民之间的冲突。如居民越来越关注小区环境、财产增值、服务质量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然而一些社区居委会承担小区物业代管职能,业主委员会迟迟成立不起来,物业管理混乱,问题诸多,导致为居民所不满的事情时有发生。

社区社会组织发育缓慢,社会动员缺乏活力。一方面,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尽完善,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文化体育、社会交往、生活互助等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没有很好地发育起来;另一方面,各类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社会组织,没有能够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前景不明朗且待遇低,社区人才匮乏。社区工作本身难度和压力都非常大,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大都不高,基层骨干力量职业前景不明确。据调查,2012年深圳市社工流失率达到18.1%。我国在社会工作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与社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之间的矛盾。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