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3)

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3)

以创新社区治理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着眼于现实问题,“十三五”社区服务体系规划应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推进社区自治,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处理好法治和自治、政府与社会、治理与培育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推进“十三五”时期社区建设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推进社区自治,正确处理法治和自治的关系

首先,要相信社区居民能够依法管理好社区事务。一是治理社区必须依靠社区居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二是社区建设既是自治过程,也是法治过程。自治过程就是要给居民更大空间参与自治,处理好自身事务;法治过程就是居民要守法,地方和基层政府要依法把本该属于居民的权力还给居民,指导居民用好法律,在法律的框架内自治。三是社区治理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需要个人坚守对集体的责任,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构。每个人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才会逐渐把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做好,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真谛。

其次,依法建立政府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准入制度。机关事业单位过多介入社区事务是“十二五”时期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安徽省在破解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安徽省在全省制订如下规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其他有关部门若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必须按照管理权限,由同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管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范围包括就业、救助、养老、卫生计生、文体、安全等六类服务。安徽省实行社区准入制度后,凡属社区自治的事务,交由社区居委会自主管理;凡属有关政府事业单位职责范围的工作任务,不得随意下放居委会;未经批准的事务,居委会有权拒绝。机关事业单位经审批进入社区开展服务,要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严格落实人员、经费等。进入社区的事项由社区统一管理。

最后,在社区自治中始终坚持通过法治来规范各行为主体。一是发挥乡规民约在社区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十三五”时期,社区建设要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二是社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的任务之一就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