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随着《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发布、高端智库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我国智库建设的路线逐渐清晰,智库发展高度活跃。一年之间,中国智库总体趋势、组织形态呈现怎样的新气象与新特点?仍存在哪些悬而待解的难题?如何促进智库与政府决策部门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营造适宜智库发展的制度环境?作为全国最早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于1月27日发布《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力图给出相应回答。本版今撷其精要刊发,为智库研究提供又一视角。
1.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
为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式。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看,既有政策规划、政策评估等线性发展阶段,又有政策窗口、联盟倡导等非线性环节,这为不同类型智库根据自身特点与资源禀赋影响公共决策开辟了道路,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发展体系。
一般而言,基于智库与决策者之间的“智政渠道”通畅与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呈现出圈层结构特点。
首先,党政军直属的政策研究机构智库处于内圈层。内圈层智库既能独立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也可以定期发布决策需求信息,通过项目招标、直接委托、课题合作等方式,引导其他智库开展政策研究、决策评估等工作。从组织属性看,内圈层智库的研究人员通常属于公务员或参公编制;智库本身及内属部门均具有一定行政级别。
其次,社会科学院、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智库处于中圈层。中圈层智库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服务。从组织属性看,中圈层智库的从业人员一般属于事业编制,按工作绩效获取相应报酬,智库本身及内属部门也有一定行政级别。
再次,经费来自教委的高校智库处于外圈层。高校智库紧密依托智力资源,包括资深专家、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研究基地及广泛的海外联系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从组织属性看,高校智库自成体系,以项目制居多,人员配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最后,还有一些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社会智库(包括接受社会资金的体制内智库)非均匀地分布在各圈层中,成为对体制内智库的有益补充,在活跃思想方面,产生了“鲇鱼效应”。
位于不同圈层结构的智库,采用不同的营运策略,发挥自身在决策咨询体系中的作用并持续扩大智库的影响力。比如,位于内圈层的智库同政府部门和决策者距离更近,因而更容易获得与决策层的互动(如批示等),这一机制反过来又强化了内圈层智库的营运策略——偏向于通过递送专报和内部研究报告来强化其决策影响力;另一方面,位于外圈层的智库往往偏向于发挥其他方面的影响力,如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等,间接影响决策层。
科学的智库评价不应忽视智库分布的圈层结构因素,既要考虑智库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点,又要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结构出发,综合考量影响智库的各类因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