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态势与应对之道 (4)

新兴态势与应对之道 (4)

——《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述要

4.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引导智库合理有序发展

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步推进,共同引领智库合理有序发展,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政府与智库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各智库的互通互联和国际化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宏观层面:制度变革健全“智政通道”

从宏观层面看,重点在于开展政府与智库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通畅的智政渠道,营造公平竞争的智库发展环境,引导官方智库和社会智库的多元、共存、共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从立法层面确保智库专家意见参与的程序合法性,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政府应当赋予智库更多话语权,在应对全局性公共问题和政策方案选择时,将智库纳入政府的决策参考体系,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下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智库为内容的公共活动,积极依托专业智库力量,提升公共活动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在进行重要国事活动时,要让智库专家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需逐步推进政府与智库“旋转门”通道的建设,有效增强智库与决策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智政通道”顺畅。鼓励政府官员到智库挂职,并将智库从业经历作为官员考核与升迁的参考之一。

积极营造智库外部发展环境,形成公平竞争的格局。加快智库立法,填补在智库及智库产业方面的立法空白,使各类智库有法可依,依法依规清除智库成果中的“假冒伪劣”。尽快完善智库发展监督机制,促进行业监督,查处和抵制数据造假、观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着力扶持社会智库,激励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独立地从事政策研究。

引导智库服务于政策大局,激励智库追踪和研究热点问题。首先,为问题导向型的政策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通过财政拨款和动员基金会、社会组织等方式对智库进行资助,并继续通过公开招标形式,向全国智库购买政策咨询服务。其次,积极探索智库产品的政府采购机制。财政经费由“拨”改“采”,智库如何使用资金,应由智库首席专家和领军人物(社会智库为基金会)决定。再次,及时召开智库专家咨询研讨会,决策部门可提出更细致的决策咨询需求,并定期公开向各智库及全社会招标。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批示信息的反馈机制,对保密信息也应在保密期过后予以反馈,减少智库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要做到“兼听则明”,尊重智库的独立性,给予智库专家独立研究空间,使智库专家能够充分论证相应的政策方案。

加强智库之间的联合,发展智库交流平台,形成基于分工与社会资源共享的智库产业。首先,需要整合智库资源、搭建智库平台,防止盲目竞争和重复劳动,使平台成为展示各类智库拳头产品的重要空间。其次,建立智库的协会型平台组织,长期经营,定期举办智库峰会,逐步树立智库平台的品牌效应。再次,在平台建设上跟紧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调研和追踪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看法及其变化,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此外,政府需积极与智库平台合作,及时在平台上发布政府的各种政策咨询需求,力促政产学研充分结合。

重视国际化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首先,政府应鼓励智库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咨询委托,并委派有关部门前往各国进行深入调研,甚至可以将智库的国际合作作为中国对外交流和发展援助的重要途径。支持智库中的佼佼者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并通过设立一些国际专题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其与外国政府及国际顶尖智库之间的经验交流和项目合作,以获得更丰富、更准确的国际数据、方法和智库建设经验。其次,加强智库的国际化合作交流与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国际智库人才交流奖金,邀请相关的国际学者加盟智库平台。最后,智库自身要充分运用国际资源,在国际对话与交流中持续提升自身的敏锐性、战略性眼光和原创能力。

微观层面:制度建设促进智库发展

从微观层面看,重点在于改革智库内部对人员和成果的管理方式,建议在高端智库内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并分类实施、加以推广。重点是改革和创新成果考核、经费管理、项目跟踪、人才建设、成果转化、研究手段等,加强智库内部的体制机制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智库经费管理制度创新,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与成果质量控制。一方面,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完善成果奖励机制,鼓励筹措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把人力资本作为经费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解开传统报销制度对科研活力的禁锢与束缚,推进内部成果购买和后期资助。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管理,不断尝试市场化探索,推动研究方法创新,完善研究选题、立项以及研究过程的跟踪机制,激励研究项目与现实问题准确深入对接。

推进中国特色智库人才管理制度创新。首先,需调整人才引进和晋升规则。总体方向是弱化学术考核体系,全面考核在调查研究报告、专报、要报撰写方面的能力,包括增强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评价权重。其次,加快推动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一方面,注重人才的复合学术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重点培养一批学者型专家和专家型学者,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研究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研究团队的人员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的互补性,建立专兼职滚动人才管理体制,实行退休研究人员的续聘机制,保持与不同类型智库知名专家之间的联系,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

倡导符合智库发展规律的考核办法,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可将各地决策咨询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参事室等部门的专家纳入智库类成果外审专家库,制定符合智库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评体系。在成果质量认定与管理方面,把决策咨询建言对解决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作为考核政策咨询成果的重要标准。智库需在政策咨询的制策、选策、施策和评策四个阶段充分注重与媒体和政府的互动,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向决策部门、公众甚至国际社会推送自己的制策观点,根据研究成果的不同性质,以内部决策参考、学术报告、科普活动、记者招待会、社交网络与自媒体、系列报刊文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

进行数据库建设,发展和开办智库期刊。智库需依托信息化与大数据手段,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智库人员在海量信息甚至信息泛滥的情况下梳理、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决策研究的科技含量,开展长期持续跟踪研究,形成品牌效应。此外,智库应致力于打造一些期刊产品,强调智库期刊的现实问题导向和决策咨询功能,并与智库人才考评体系结合起来。

(《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平台”的研究成果,报告全文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页免费下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