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态势与应对之道 (3)

新兴态势与应对之道 (3)

——《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述要

3.直面智库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

智库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要构建资政育人、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的决策咨询体系,必须直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制度建设,破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面临的难题。

智库介入公共决策缺乏制度保障。中国智库全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智政”结合急需制度保障和程序规范。如今,我国的“政”“智”沟通中,迎合政府的智库多,提出诤言的智库少,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旋转门”没有真正旋转起来。

智库建设一哄而起缺乏引导。全国范围内智库建设的热潮已经掀起,但各类智库鱼龙混杂。一些机构打着智库的旗号,混入智库队伍,为了商业利益而变身为某些组织机构甚至个人的代言人;或将公共政策问题和智库观点过度包装、扰乱视听,破坏了智库群体的社会形象。

智库之间封闭发展缺乏开放机制。在我国,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等不同属性的智库之间很少互相开放、交流,导致智库成果的低水平和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智库管理制度建设缺乏有效措施。从智库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来看,中国智库管理中以下几类问题最为突出:

现行职称晋升与考核标准不符合智库发展导向。大部分体制内智库在考核中过于重视工作人员的论文发表与著作出版,对政策研究的创新成果缺乏充分认可和相应激励。尽管一些智库在成果认定上已出现了学术型与智库型研究的“双轨制”,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缺乏细节考虑。

“唯批示论”的成果激励机制强化了智库管理中“重领导批示、轻政策转化和成果质量”倾向,或将误导智库发展。

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混乱,报销规则繁杂。这在一定程度上耗散了智库人员大量的研究精力,不利于调动与发挥智库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智库管理上的行政化倾向不利于智库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