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兼容的中华文化,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春日里欣然生长,不同的是表象,和谐才是本质。“万紫千红总是春”,包容才是和谐之真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总体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但外界对我的误解、歪曲乃至抹黑总是不断,从中国“威胁论”“崩溃论”,到“傲慢论”,甚至把“国强必霸”的标签往中国身上贴。这里自然有政治的原因。有些人以意识形态画线,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逢中必反”。但我相信这些只是少数人,可他们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使许多人扭曲地看中国,我认为主要还是缺乏沟通和了解,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不了解,包括以近代西方列强的扩张兴衰轨迹诠释中国。为此,为了创造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推进建立和谐世界,在我们的外交工作尤其是公共外交中,文化交往是一项重要内容。
先贤们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运用,不乏真知灼见。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论述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哲理,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和谐”“仁爱”“自然”的中华文化理念,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不光在国家政府之间十分必要,各种民间机构乃至民众的对外交往,也都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义务,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提倡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倡导开放兼容的文明观,随着世界的发展,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一定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