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反腐倡廉是一个古老而长存、凝重而富于时代意义的话题。自从国家产生后,腐败就与人类政治文明相伴随,是造成历史上许多王朝和国家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尽管各国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反腐倡廉的目标有所差别,但腐败仍然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反腐倡廉是维护政治肌体有效运行的必要手段,我们的祖先总结并创造出丰富的反腐倡廉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社会文化,这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延续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

深入挖掘廉政内涵

至迟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对“廉”字赋予清白、公平、俭约、方正、高洁、明察等含义,并与政治兴衰相联系。齐国思想家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还提出如何“廉政而长久”的命题。管子将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约战国时期出现的《周礼》在总结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六廉”观,既要求官吏为官清廉,又要求他们在“以廉为本”基础上具备各方面的行政能力,而非仅仅个人道德上的清廉。“六廉”思想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官吏廉政素质的整体要求。

秦汉以后,人们在“廉”字前面加了一个“公”字,强调做官要“公廉”,这是对廉政认识的新发展。《史记·酷吏列传》记载西汉官吏郅都“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后汉书·杨震列传》说其“性公廉,不受私谒”,都是主张为官应当具备“居官无私”、“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廉政素质。由此可知,古人对“廉”内涵的理解颇为丰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