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理“僵尸企业”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不清理“僵尸企业”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近来,清理“僵尸企业”的鼓声如雷鸣般轰响,然而有些地方很冷静,仍是按兵不动。有一些说法在流行,“先看看,等一等,别给自己惹麻烦”,有人为此解释,不是不想清理“僵尸企业”,而是拿不准,怕被指责国资流失,也怕得罪人,因而不少企业对清理“僵尸企业”持拖延观望的态度。应当说,这些议论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把清理“僵尸企业”与国有资产流失对立起来的思想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错误的。

那么,清理“僵尸企业”与国有资产流失到底是什么关系,需要弄清楚。

先从国有资产流失说起。所谓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渠道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这是产权转换所发生的“交易性流失”。一种是国有企业“体制性流失”,当前,国企改革着力解决的就是体制性流失的成本不断增大问题。我们现在说的是后一种流失。所谓亏损,实质就是资产缩水。资产缩水的过程,也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虽然这种流失常常不涉及违法、不涉及贪污腐败等,但是,如果不改革、不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不清理“僵尸企业”,那国有资产流失就不可避免。这是“体制性流失”自动缩水,自动流失的特征。

国企改革与清理“僵尸企业”,都是一种资本流动行为。资产和水一样总是在流动的,不同的是,资产往高处流,往更有可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流动。清理“僵尸企业”就是保障这样的流动机制。在规范制度下的资产“流动”,资产将重新创造价值。资产往低处流,或者是停滞在不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国企无效低效资产靠政府“输血”来维持,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欲活不能,欲死不甘心。流水不腐,我们必须让国企资产也恢复“流动”的本质,让国企资产也“流动”起来。国企资产不流动,就流失。

再说清理“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机,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是等着这类企业把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还是快刀斩乱麻,处置这类企业从而腾出必要的市场资源和空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

向“僵尸企业”宣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走出的关键一步。现在,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在做,而是一个国家在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