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理“僵尸企业”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2)

不清理“僵尸企业”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2)

中国“僵尸企业”最大特点是不流动的流失。大量的“僵尸企业”占有了人力、土地、技术与信贷资源,导致中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发行货币越多,流动性越紧张,资金的价格越昂贵”的怪圈。在“僵尸企业”效益低下又不让倒闭破产的情况下,契约精神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失灵,企业抓住政府喜欢GDP的心理,进行政策套利,这使得中国经济升级的阻力巨大,几乎无法前进。

可以这样认为,2016年的经济工作供给结构改革是主题,去产能是主线,淘汰“僵尸企业”是主要抓手,兼并重组与清理退出是主要形式。要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防流失,但不能以防流失为理由而拖延改革,更不能以防流失为理由而拖延清理“僵尸企业”。

现在,企业负责人中存在“怕流失”的心态,要使他们明白,不改革、不清理“僵尸企业”,将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与交易过程中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后果更糟糕、更严重,也更需关注。如果消极对待改革,拖着等着看着,对发展中的机遇抱着“宁可错过,别万一犯错”的想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做强做优,甚至发生亏损、倒闭,那是更大程度的国资流失。

防止国资流失与推进清理“僵尸企业”并不矛盾。担心“扣帽子”,担心“用了正确的方法,没干正确的事”,担心“得罪人”,“等一等”、“拖一拖”的思想都要不得,这些都是应该清理的“僵尸”思想,应该从我们的头脑里驱散。

当然,这些说法也提醒了我们,如何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清理“僵尸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推进清理“僵尸企业”需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清理“僵尸企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是问题的一面,清理“僵尸企业”过程中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问题的另一面。这既是一对矛盾,也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要学会从两面来看问题。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对纺织业实行大规模限产压锭去产能的成功,应该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为2016年清理“僵尸企业”的阵痛——下岗失业和金融风险释放做好准备。如果没有当年那种勇气、那种思想,清理“僵尸企业”是很难迈开步伐的。

(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