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还馆于民”蕴含转型深意

体育场“还馆于民”蕴含转型深意

2月1日,记者从成都市体育局了解到,作为北门片区唯一的成都市体育局直属的体育场馆,本月底,所有商铺将撤出体育馆,之后体育馆将进行提档升级,打造成能容纳4000-6000人的场馆。“周围居民看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健身又有了新去处。”而李先生很想了解,城北体育馆将变成啥样。(2月2日《华西都市报》)

体育场本是开展体育活动,实施全民健身的地方,不过却在“经济至上”的指导思维下,以招商引资为名而转身为电子电器商场,并且一租就是21年,并由此导致体育场“名不副实”,固然有体育场之名,却无法开展体育活动。此次租期满后不再续租,意欲通过改造而还原体育场功能,也算得上亡羊补牢了。虽然回归之路有些迟,不过也算对现实的一种迎合,并契合了“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

当然,不管是主动求变也好,还是被动应对也罢,从商场到体育场的回归,蕴含着理念的转变和观念的升级,也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如果把电子电器商城作为传统产业也好,在电子商务时代,其“生意太秋”就在所难免。线上的交易改变了线下的生态,也导致很多大型商城 “过剩产能”,在这种情况下,线下实体就无以避免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很多商城要么进行转型而成为体验馆,要么在营运方式上要进行根本的变革,当然更大一部分则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关停并转也就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也使得商业地产有过剩的趋势。连锁行业观察人士胡春才认为,大卖场业态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后,一度发展的欣欣向荣,直到2012年前后受到电商等冲击日趋严重,才逐步开始走下坡路。受大环境影响,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内的大卖场模式已经很难发展,三四线城市或许尚存生机。整体环境如此,体育馆实现功能回归也就在所难免。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消费需求层次也在发生变化,从之前的“为求温饱”到时下“注重健康”,这种转变其实也是对供给方式的一种检验。时下,全民健身方兴未艾,健康产业成为朝阳产业,都需要供给侧更具活力与张力。2015年,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审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所严重不足,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均体育活动场地只有1.4平方米。在一些城市里,大妈想跳广场舞都没地方去。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将体育场的功能还原,无疑是对这种需求的极大满足,也是供给侧理论的最好体现。

在公众健康意识不断转变,权利诉求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强大的需求也逼得公共服务机构,必须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去兼顾社会和民生效益,以便于在对接需求的同时,去优化和配置供给,从而实现社会管理的上档升级,公众更具有获得感与幸福感。如果说,体育馆成电子电器商场,属于传统产业的模式的话,那么实现“还馆于民”,其实是对服务业的重视。无论是有心也好,无心也罢,在兼顾民生利益的同时,又恰好对接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由此达到了治理理念的升级,让“还馆于民”所蕴含的转型深意,得到了更为全面和丰富的诠释,具有极其难得的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