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战略转型

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在1980-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06%, 而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在2%-3%。然而,自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处在深度调整之中。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仍高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但其经济增长的动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弱,一系列的结构性、体制性和阶段性问题不断浮现,并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解决结构性问题仍然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与构建中国新的对外经济战略密切相关。

对外经济战略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一国对外经济战略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次: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货币战略;对外投资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和配合。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过去的封闭型经济转向了开放型经济。在对外贸易战略上,中国当时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即以追求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为主要目标。在对外货币战略上,中国采取的是弱势货币战略,即以保护本国经济和金融安全为目的,以资本市场不开放、货币贬值、固定汇率制度和不追求人民币国际化等为具体特征。在对外投资战略上,中国积极鼓励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所采取的上述对外经济战略是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无限劳动力供给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本质上是需求决定型,即经济社会的产量一般由需求(如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等)决定,而经济的社会供给(如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常是过剩的。

就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而言,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还是追求出口顺差的贸易战略,都可以看成是将外部需求因素作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采取以货币贬值和汇率固定等为特征的弱势货币战略,不仅是因国力所限无法承担起强势货币之重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动出口顺差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一个需求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这些从需求角度拉动经济增长的考量无疑是合理的。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是供给决定型经济

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常态,步入了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新常态意味着在常态下(即不考虑临时性波动而只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时),中国已不再是“需求决定型经济”,而是“供给决定型经济”。所谓供给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体的产量由其供给或生产能力(由劳动力、资本设备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组成)决定,而不是为“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所支配。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一个经济体是供给决定型的,则其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的供给基本上接近充分就业状态,从而成为产量的约束。

就中国而言,尽管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这是一种结构性扭曲,是由经济增长方式的错配所致。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由结构性扭曲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经济是由需求决定的。任何产能的运行都需要劳动力。当经济社会总体上存在着劳动力短缺时,需求的增加(即使是那些过剩产能行业的需求增加)也只能使劳动力因工资水平的差异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其结果必然是某些行业的产量会增加,某些行业的产量相应减少,总体产量则增加有限,甚至不增加,但通货膨胀水平则因工资的上升而加速。正因为如此,只要劳动力短缺,经济社会总体上就是一个由劳动力供给决定的供给决定型经济。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