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转换下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探索(2)

时代主题转换下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探索(2)

二、和平与发展主题下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世界的时代主题逐步发生了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了世界两大主题。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我们认识时代的出发点和依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已开始思考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以及这两大问题的相互关系。80年代中期以后,邓小平提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5〕他认为,国际社会在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威胁中不断为争取世界和平而斗争时,还必须始终不渝地关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6〕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报告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明确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些概括深刻把握了时代基本矛盾的演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明确肯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且进一步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7〕这些认识和判断是确定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前提。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新的环境下,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由于改革不彻底,计划经济已经演变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旧体制障碍。尤其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时代的发展对各国的现实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于中国来说,通过改革,找到一个适应时代主题和国情,找到一个能够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实现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就摆在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面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经过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已经作出市场经济本身没有社会制度属性的判断。但是,市场经济毕竟要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要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也就有了传统上人们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区分,也就有了市场经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

市场经济的普遍性是指市场经济的共性。根据当今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来看,其共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二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原则;三是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四是健全的市场法规体系;五是国际交往的规则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它与其他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运作方式上存在共同之处,也应具有这些市场经济的共性和普遍性。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8〕这个论述实际上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与市场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特点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新型的现代市场经济。这种结合,必然会产生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市场经济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从所有制结构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在中国,多种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并通过竞争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从分配制度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创造前提。因此,恰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找到了结合点。从国家与生产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计划的重点是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这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虽然对资源配置和市场组织起基础性的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法规甚至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加以调节和引导,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和缺陷。

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客观存在,在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决定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发扬自己的优势,重视自己的经验,同时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积极成果,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在资源配置中的长处都得到发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