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时期新的时代主题下的新探索
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很多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正如邓小平1992年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的那样:“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9〕同时,当前世界和平正受到新的冲击,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的认识成为党和新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世界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到两点:第一,要走出对立思维。如果仍然认为世界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夸大中国面临的威胁,甚至强调必有一战,是没有看到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趋向和平的深刻变化。第二,要防止懈怠思想。那种认为“和平与发展”就是所有威胁已经完全消除的观点,是没有看到国家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压力。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依然存在的现实中,我们应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在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下,不断丰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内涵,形成更全面更完整的时代观。
21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了新特点:第一,世界多极化更趋于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日益朝着相对均衡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推动国际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它使各国间相互依存,形成命运共同体。第三,新科技革命加大了相互依存的深度。科学技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创新时代。许多重大创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第四,大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国间共同利益不断增加,相互合作与协调利益的要求上升,“零和”规则日益为“共赢”模式所取代。各大国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解决地区热点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更加注重合作。第五,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地缘经济、国际机制协调的作用增强。
这一切都表明,全人类共同利益上升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目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所以,从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摒弃冷战思维,超越地缘政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依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同时,当前世界上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在上升,这是时代的主要潮流,虽然也存在着违逆和平与发展的现象,但毕竟是支流。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道路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两者互相促进,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比较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0〕这一观点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复杂现实,作出的关于今后道路选择问题的回答。今天的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存在的问题同样令人深思和警醒。正因为如此,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时期和平发展的新特征,将其作为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战略的大背景,顶住压力,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当前我国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
首先,保持定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段时间以来,有国外学者对中国道路提出一些看法,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可持续,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可复制。在这点上,他们有他们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定之规,我们可以不为之所动,坚持走自己的社会主义之路。但是,我们自己要全面和深入地认识“邪路”的内涵。一些人认为“邪路就是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认识有些偏差。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类文明积累的重要时期,也是改造封建社会、建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套理论和一条道路。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新矛盾,促使了社会主义的产生。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就是为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而生,但是,中国社会发展在符合人类历史总趋势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时期,是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改造的对象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造的对象变了,改造的内容和方式也就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一套新理论,一条新道路。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如果我们放弃了这条改造和发展自己的道路,就是偏离了方向,就可能走上邪路。因此,我们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或改旗易帜。
其次,保持动力,坚持改革开放,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种认识说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之所以能够生机盎然,就在于我党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上,虽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和弊端,并且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开放越往纵深推进,发展中的和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就越会叠加出现。与此同时,思想观念的多元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等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风险。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一些人认为当前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走了改革开放之路,都是因为我们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要解决问题,最好是回到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封闭发展状态,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当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之路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证明了这条路是正确的。正是这条改革开放之路,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不竭的动力。
再次,激发活力,坚持创新,用新的理念带动新的实践。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重要任务,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我们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路后,今后如何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靠原先那种拼资源、拼环境和拼劳动力获得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些新的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处于重要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同时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还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发展新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这些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和带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才能充满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