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日渐凸显,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改善了,消费需求从以前的“吃得饱、穿得暖”,转变为“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穿得暖、还要穿得美”。低端产品被自然淘汰,而高质量的产品大受欢迎。在全球化条件下,人们出国日益频繁。国人每年大约一亿人次出国旅行,每人平均在海外购物额超过5000美元,其中,很多人是到国外采购中国生产或应该能够生产的产品。比如,去日本买马桶盖,去新西兰买奶粉,去荷兰买剃须刀,去美国买成衣。又比如,我国的各类养老需求巨大,但高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机构却奇缺。
当前,虽然传统的短缺现象不复存在,但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日渐凸显,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当从供给一侧着手,改善供给的有效性,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增强医疗、养老、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这需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活力,鼓励投资和创新,化解结构性矛盾。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长期粗放式发展的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缺乏,而且企业盈利下降,债务风险上升。全部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58.3%已上升至2015年11月末的66.4%,其中中央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56%上升至2015年11月末的67.7%。债务风险和通缩相互作用,导致经济持续下滑,不良资产积压,传统行业的生存举步为艰,大量僵尸企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源。
以往,宏观调控更多地采用货币政策,通过总量调整来激发短期增长。然而2015年以来,央行已经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超过2万亿人民币,但经济颓势难改。无论是2009-2010年的“四万亿”,还是目前“精准投资”,均收效不佳。这表明,中国经济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且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生性的问题。对总需求进行管理的刺激性政策对前一种情形短期内有效,但对后者尤其是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却束手无策。因此,应该及时转变思路,从总需求管理转为对供给侧调整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结构性改革,才能重新激发创新的活力。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管理而言的,主要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企业长期创新活力,注重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纵观经济思想史,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美、英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摆脱滞胀,走出衰退。
过去二十多年来,“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人们耳熟能详。“三驾马车”指的主要是需求侧,与其相对的是供给侧,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决定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少生产领域的交易成本、促进投资者更有效地进入各生产领域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促使资源转向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既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也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领域的要素升级,还包括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园区、科研院所、创新型政府管理等创新。同时,通过减税、简政放权、扩大市场准入等措施,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经营环境。最后,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新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