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绿色供给,就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入手,树立生产优质的生态产品同样是发展的理念。
实现消费升级。重点对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实施和促进消费升级,对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消费升级领域探索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资支持。
以“互联网+”改善产业业态。鼓励采用互联网、智能机械等技术和创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进一步放宽民生领域的准入。在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应加快市场准入放松的进程,比如,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不仅带来新的商业增长点,也能切实改善生活品质。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产能的进入。对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环保、技术、质量、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快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同时建立产业援助机制,为企业退出提供必要的通道和支持,重点在失业救济、离岗培训、土地、设备转换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协助和经济补贴。
简政放权,降低税费。一方面,要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市场出清,另一方面,我们要为企业减税减负,提高竞争力。因此,只有简政放权,调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才能为改善供给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应减少财政性投资的比重,优化市场和产品的供给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以中国研发创造新供给。苹果手机再次论证了供给可以创造需求的理论。因此,一味依赖“后发优势”,依靠模仿和引进,就不可能在大飞机、芯片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实现突破和飞跃。应当加强培育竞争优势,通过产品研发和创新来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供给由低端、廉价转向“高大上”。
要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的时效性不尽相同。需求侧调控侧重短期调控,主要通过调节财政性支出、货币信贷来刺激或抑制需求,长期则难以为继,而供给侧调控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短期内难以见效。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不可偏废。宏观经济面临周期衰退时,一般是需求不足,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这是宏观经济逆周期的主要调节手段。而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经济结构失衡,即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当前,供给和需求两端都要推进结构性改革。事实上,我国已经着手对供给加大改革,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旨在创造新的供给。同时,扩大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给排水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
对于经济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地区差异明显的中国而言,既要着手供给侧的改革,又要继续专注于对需求侧的培育。因此,尽管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三驾马车”的作用,我们应当在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实行动态的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①《国企加杠杆对经济拉动效果不明显》,申万宏源研究报告,2015年11月23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