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冯维江:“一带一路”与治理现代化(2)

二、一带一路需要“治理”而非“统治”

“一带一路”为什么需要治理?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历程来看,它需要治理的方式和模式。

(一)“新瓶”与“旧酒”

说到丝绸之路的来历,我归纳它是“新瓶”装“旧酒”。“旧酒”说的是它的形式,这种贸易形式已经由来已久了。早在张骞通西域,就已经有了东西方的长距离贸易了,当时一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不对称依赖。

罗马上层对来自东方的丝绸需求非常大,上层贵族对丝绸到了痴迷的地步。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尼禄皇帝的老师塞内加,在著作《善行》里忧心忡忡地谈到:大量丝绸的进口,使我们在贸易上处于一种赤字状态,货币大量外流,对我们的财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在物质层面。而在精神层面,它又是破坏了我们的道德。那个时候的丝绸非常轻薄,塞内加就说,我们很多的贵族女子就穿着这样轻薄的丝绸走在公共场合,这个丝绸根本就没有办法遮挡她的身体,这样一种奢侈之风盛行,败坏了整个贵族阶层的道德,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当时他们的议会还专门出了一个法案,规定男性一律不能穿丝绸,女性贵族穿丝绸要分场合。这就上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一个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道德方面的原因,已经引起了他们的警惕。尽管有识之士强烈呼吁,甚至有相关立法条款的提出,但也阻挡不住罗马上层人士对丝绸的喜爱,依旧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大量进口丝绸。

但反过来看,东方对西方世界的商品需求却没那么高。可能一些香料等西方世界的土特产满足了东方世界皇室的需要,但从贸易规模上讲,东方对西方的依赖明显低于西方对东方的依赖。历史上,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时候,东方世界都处于相对优势的状态,西方对东方不对称依赖的状态持续了上千年之久,一直到清朝中晚期。

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当时马戛尔尼使团带着礼物来中国晋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回了一封信给英国国王,大致的意思是说国王你还是很有孝心的,给我送来了很多礼物,但是我们天朝以勤奋为本,勤于政务,不贪财物,并且你的这些东西我们已经有了。你提出的设常驻使馆、商务代表,与我天朝的礼仪制度不相符合,所以我们不能允许你这么做。

后来有历史学家和大众对这个信的理解就是,显示了乾隆皇帝是多么的狂妄自大、愚昧无知,太坐井观天了。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当时马戛尔尼使团到了中国,乾隆皇帝在承德行宫接见他们,确实有些礼仪之争,比如说跪一只腿还是跪两只腿等。但是马戛尔尼带的那些东西,像七政仪、反射式望远镜等,乾隆皇帝早就玩过了。很多东西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由西方的传教士进献给乾隆皇帝了。当地官员陪同马戛尔尼使团在承德行宫里参观的时候,发现摆设在行宫里的华丽钟表,精致的仪器,比他们带来的还要好。这就意味着我们当时已经有了很多来自西方科技前沿的东西。

问题在于这些东西只是作为玩物、作为观赏的东西留在了皇室,而没有成为一种启发民智开启科学精神的东西向社会推广,没有引起一场增加现实生产力的制度变革。我们按照现在的核算标准看,乾隆时期中国的GDP占世界比重的30%以上,是世界第一。贸易上长期的不对称依赖,让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巅峰,也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因为中国没有把这些财富分散到社会各个阶层来增加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中国的治理水平还是处于统治状态,还是以皇室统治的安全为目标,发展到后来就处在一个很危险的状态。尽管如此,从经济规模来看,中国还是排在世界第一。到1870年的时候,我们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冲击,经历了外国世界的干预,中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比重还在17.2%。这个17.2%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2014年的时候,中国的GDP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占世界比重的16.3%,自1872年美国保持世界第一的记录开始,一个半世纪以来第一次超过了美国。

所以,丝绸之路在现阶段的复兴其实是与我们国家经济总量、整体实力的上升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实力筑底,是没有办法推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合作的落实的。这是从历史来源的层面来看。

为什么说是“新瓶”呢?因为“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名词本身出现是比较晚的。首先提出来这个词的是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李希霍芬和鲁迅同时代,他到中国来工作,对中国地质学科的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但他来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受英美商会的委托,在中国的各地考察,去发现哪有矿,哪的交通条件好,哪适合建码头,哪可以建铁路。英美商会想要通过铁路、码头来攫取中国的资源。李希霍芬在自己的著作里面提出了“丝绸之路”。他当时写了一个报告给英美商会,他说杭州湾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但同时他又秘密给德国首相写了一个报告,说胶东半岛很重要,一定要占驻胶州湾,这样就可以通过铁路把山西的煤矿拉过来。这个秘密报告给后来德国占领中国胶东半岛的战略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所以“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新名词,作为一个“新瓶”,背后也反映了中国在积贫积弱的状态下很难维持独立的悲惨遭遇。所以我们现在谈“一带一路”,既要关注中国曾经拥有的伟大业绩,也要看到在积弱积贫的年代遭受到的屈辱和委屈。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