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打牢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发展之本。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央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总结“十二五”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十三五”时期我国要紧紧围绕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切实打牢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十二五”时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出各种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振兴制造业的规划。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特别是在“三期叠加”深刻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风险不断积累。面对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打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成为应对发展挑战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我国实体经济在面临巨大压力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庞大的实体经济盘子,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粮食连年增产,总产量从2010年的54648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62143万吨。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25%,是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倍多;二是工业量增质更优,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1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2.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8.3%,超过“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达20.8%,自2010年始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三是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2974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3030亿美元,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目前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世界的11%;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通车运营的铁路里程从2010年的9.12万公里提高到2014年的11.1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7.41万公里提高到11.19万公里,移动电话普及率从64.4%提高到94.5%,互联网普及率从34%提高到47%,光纤宽带网络和3G网络覆盖所有城镇。如果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生产总值作为宽口径计算,2010年我国实体经济规模为30.01万亿元,2014年则扩大到42.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保持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牢固占据了世界工业大国的地位。

“十二五”期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增加上,更体现在质量改善上。从高新技术发展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了探月“嫦娥”、入海“蛟龙”、中国高铁、“天河一号”、国产大飞机C919、“天宫一号”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高精尖制造业复杂性生产能力的突破性发展。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看,高加工度化趋势明显,即使在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增长迅速。2015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增速明显高于采矿业等传统行业。“十二五”期间,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增速一直高于工业平均增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从节能减排成效看,2010—2013年全国亿元GDP能耗从0.81万吨标准煤下降到0.66万吨标准煤,亿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0.009亿立方米下降到0.0067亿立方米,分别下降18.5%、34.9%,均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