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止于个人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止于个人

【事件介绍】

1

古稀老人守护文遗 为实现父亲遗愿一守就是十年

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的石洞口素有傩文化宝库之称,是中国傩文化“三宝”(傩庙、傩面、傩舞)圣地,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傩艺术之乡”。在当地,有一座傩神庙,平日里,不少附近的村民或是外地的游客都会过来朝拜。据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庙中保存着不少傩面具,这在当地也是规模较大、年代久远、保存傩面具最为丰富的傩神庙。在这座庙中,始终能看到一位古稀老人每天忙碌的身影。

“我的父亲是老红军,解放以后的土改,那个时候大规模打击‘封建迷信’,一大批傩面具被烧毁。”曾会和向记者道出了他与傩面具的渊源,父亲为了保存好傩面具,偷偷留了一个“大老爷”的面具,当时还因此被取消了老红军称号,后来才得以恢复。

那个傩面具在曾会和的家里被父亲保存了36年,直到1994年曾会和父亲过世。他也一直记挂着傩面具,临终前还特地去拜了一次傩神。“我知道他对傩神的信奉,为了保护好傩面具,他因此也付出了许多,他一直都希望能亲自‘伺候’供奉傩神,我来守庙,这也算完成父亲的遗愿了。”

2006年,傩神庙被盗,庙中的30多个傩面具丢失,对于萍乡傩文化和傩神庙都是一次巨大的损失。曾会和深感若是父亲在世,一定会很伤心,当时前任守庙人又过世,于是他主动提出申请要去守庙,这一守就是十年。“傩面具、傩文化这些都是老一辈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手里消失了。”

十年来,曾会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座傩神庙上,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平时外出下也会先把大门牢牢锁好,然后尽快返回。在他的看护下,十年间傩神庙没发生过破坏情况,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曾会和都是尽心的呵护。

“他自己有家,为了守庙,每天都会住在庙里,有些人会晚上好晚来拜神的,只要有人来朝拜叫门,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起来开门,就是那次他住院半个月,还叫他老伴过来守了半个月,难找这样的人了……”旁边卖香烛的陈大爷和曾会和是老邻居了,提起曾会和,他赞不绝口。

“这么多年来,每逢过年或是重大节日,我们全家都会来庙里朝拜傩神,每次总能见到曾大爷在这里忙碌,现在我们长大了,曾大爷老了许多,头发全白了。”在外务工,回家过年的小林对这个看着自己长大的守庙人同样印象深刻。

生于1940年的曾会和,今年已经76岁了,患有高血压、心肌梗塞等老年病。守庙这些简单重复的事,对他来说已有些力不从心了。

说这话不是没有理由的。据悉,曾会和已经在庙里发过几次病了,2014年的一天晚上,他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心胸疼痛,还出现休克,差点危及生命;2015年的某天凌晨4点多,他突然咳嗽,又是同样的情况,幸好家人接到了他的电话,及时送到医院抢救,住了大半个月的院,才得以转危为安。

“本来打算多陪傩神几年的,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年后我就要离开了……”每次谈到要离开庙里,看着远方,曾会和的嗓子都会有些哽咽,眼圈一下红了大半。

采访当天恰是除夕,住在傩神庙附近的村民每家每户都会过来朝拜,祈求傩神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从上午6时许开始,带着“三牲”、鞭炮、香烛等贡品的来朝拜的村民陆陆续续来了,将贡品摆上神案、点上蜡烛和香,祈福许愿。朝拜完了,放鞭炮……傩神庙里热热闹闹,一派过年的气象。

“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咚、哐······”这样鼓和钟循环敲三轮为一次,每当有人朝拜完了放鞭炮,曾会和需要去敲一次钟和大鼓。

来朝拜的村民普遍都是上午来,直到早上9点多钟,忙了一早上的曾会和终于有时间端起家人送来的早餐,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吃起来。“每逢过年、傩神过生日等风俗日,没有时间吃早餐是常有的事,一大早来拜神的特别多”。曾会和还在吃早餐,没过几分钟,外面又有爆竹声想起,他又放下早餐,先去敲钟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