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止于个人(3)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止于个人(3)

【启示与思考】

曾会和是平凡的,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他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在他的身上彰显了一种精神,一种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的精神。在曾会和身上笔者学到了许多。老人家有对已逝父亲的“孝”,有一诺千金的“信”,更有对保护这些人类艺术瑰宝的“义”。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喧嚣和诱惑,还有几个人能像曾会和这样为了对父亲的承诺,为了老祖宗的东西,能心甘情愿的付出自己的十年时间?老人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不行了,不能再守庙了,但是从老人哽咽的嗓子和红红的眼圈,不难感受到那份深深的不舍之情。

保护文遗不应该是个人的意愿,而是应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形成各级政府的共识和国民意识。各级政府要放下身段,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长期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拒绝打造缺乏生命力的“盆景”,各级政府通过宣传让国民增强保护文遗意识。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更多的历史文遗不断地消失,不会有更多的“文遗守护人”因年龄和身体的不适带着无奈离开守护的“岗位”。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相信这句话应该足以唤起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的危机意识,足够激发出人们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热情。保护文遗不应止于古稀老人,莫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