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止于个人(2)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止于个人(2)

古稀老人守护文遗,传承文化不应只靠个人“守护”

保护文物就是守护一个地方属于自己的灵魂,就是守护一片土地对于自己文明最深刻的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文物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导致“建设性破坏”。这说明在新形势下,有时候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守护”住我们的文化遗产,更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我们不仅要让文物留得住,而且要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汇众智、集众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遗产不应在岁月中失语

傩文化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南、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起源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傩文化历史悠久,久远到我们难以想象,久远到越来越不被人所熟知。幸运的是,还有曾会和这样的老人,因着心中的信念,主动请缨去看守古庙,至今已满十载。然而老人因为身体原因,年后就要离开他热爱的古庙了。就算身体康健,76岁的老人又能守护这座古庙到何时?没有人看守的古庙,能够逃脱破败的命运吗?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的存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最精华、最具艺术色彩的部分,不仅包涵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这些内容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拥有不朽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傩文化等类似封建迷信的文化遗产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如果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加强保护,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些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就会蒙尘。因此,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保护文化遗产,政府不能袖手旁观。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视,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可以建立起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其次,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方式媒体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经常举办展示、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最后,积极探索、打造以文化遗产为中心的产业,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社会在发展,但文化遗产不能丢,我们不能在前进的过程中让文化遗产逐渐失语。相信通过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努力,中华民族文化一定会再次绽放异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