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艺是人民精神家园的集聚地。以前我在讲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时候,曾经用三句话这样描写美国:第一句话,把效率交给市场。第二句话,把公平交给税收。第三句话,把灵魂交给上帝。就是不要忘记,市场经济是世俗经济。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效率为核心,它必然导致人们精神失落。那么,美国人是怎么解决精神失落的呢?就是通过宗教信仰的方法去弥补。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什么像西方那样典型的宗教。因此,中国人的精神失落,相当多的问题只能靠文化,由文学艺术去承担。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学艺术比西方国家,特别是比美国这样的国家,承担的功能还特殊。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曾说,文化就是人们认知和情感的地图。我们要文化干什么?我们在社会中怎么生存、怎么前进需要一个地图来指导。文化给我指导人生,给我指导社会,给我改造世界提供了线索,这叫认知地图。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引进了西方的高科技,自己的科学也在发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情感没有地图,我们不知道人生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那时,有人认为只要有钱了,肯定就幸福了。现在发现了新的问题了,有钱了,也没感到很幸福,那究竟什么是幸福呢?我们的情感失去了地图。情感失去地图,人生就没有依托,国家就失去了凝聚力。而情感地图只能通过人文科学、文学艺术去担当。
哈佛大学一个学者,前几年提了一个观点,认为无神论者比异教徒更可怕。就是说,异教徒,他怎么说还有个信念,有信仰就有束缚,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无神论非常可怕,因为他心中没有信念、没有信仰,因此也就没有束缚,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我们分析来看,这基本上就是按照西方标准来评价中国。其中一个关键点是,信念、信仰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宗教来完成呢?我国大多数老百姓是无神论者,没有西方典型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我们相信真正理想的世界不是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这就是中国人一直讲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就是我们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成信仰的标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西方人、美国人的信仰也不是信仰?所以,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这就是话语权了。你对信仰有自己的定义,他对信仰也有自己的定义,我们俩定义不同,你把你对信仰的定义强加给我,我当然就像你说的那样没有信仰了!换个视角看,我国思想文化艺术并不是没有市场,在当代,只要把作品做好了,我相信既能叫座又能叫好。
二、当前影响我国文艺发展的主要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评论界有句话,叫精英文化告退,大众文化崛起。大众文化即是以商业为核心的文学艺术的创新思潮。大众文化并不一定都是低俗的,但是,大众文化很容易低俗。可是,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那么,大众文化何以这么流行,究其根本原因,与后现代主义有关。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在内的广泛的文化思潮,是西方从现代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也有人叫后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产物。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后现代主义宣称“三个死亡”,其实是若干个,我今天主要举三个。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主体已经死亡,也就是说真正人的标准已经死了;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经死亡;德里达提出,收信人也已经死亡。对这“三个死亡”的意思,我稍微举个例子,做以解释。
《红楼梦》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博大精深,为了研究好《红楼梦》,我们成立红学会,研究曹雪芹当时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写《红楼梦》的意义是什么,《红楼梦》真正的涵义是什么。这里做个隐喻,当你理解了《红楼梦》的这些,相当于这本书就是给你写的,那么,你就是《红楼梦》的“收信人”。那么,收信人已经死亡,是说一本著作没有最准确地解读,怎么解读都可以,真正的收信人不存在了。这反映了人们精神的迷失和价值的迷茫。鲍曼在《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中这么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现代性的人是“朝圣者”。就是说,在现代性时期,西方人有一个人的理想模式,所有人都为这个理想模式去奋斗,每个人都朝圣人去努力。可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对完美人格的形象已经否定了,认为所有的人不存在任何完美人格的追求,人格没有最高的形式,也没有最理想的形式。鲍曼说,后现代社会,人们都是旅行者。旅行者基本的特点是,我今天旅行了,风光无限好,我明天还要走,后天又到一个客栈,风光也很好,但是我还得走。旅行者最典型的说明了后现代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失落,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享受当下,我们永远是流浪者的角色。没有了完美的艺术典型,没有了最高的人格境界,那么,我们的艺术追求什么呢?!如果主体真的变成流浪者了,没有更好的追求了,那价值自然就失落了。
(二)解构主义思潮。一直以来,西方人很自信自己的文化,认为是世界最好的文化。但是,三个思想家出现以后,令西方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动摇。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的思潮当中,推崇跟叔本华同时出现的一个叫尼采的人物。他有句名言,“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如果说尼采动摇西方文化,没有把西方文化的整个大厦轰倒。那么,出场的第二个思想家,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对整个西方哲学、西方文化进行了彻底摧毁。第三个人物是德里达,他认为,西方哲学是西方文化的基石,而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弊端,即是“逻格斯中心主义”,而“逻格斯中心主义”是彻底错误的。
我们来看,西方哲学有个基础,就是相信逻格斯。逻格斯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逻格斯等于规则。西方人相信世界是有规则的。这跟我国最早的哲学《周易》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世界本来是浑沌的,世界不一定非常明显的有规则,但是西方人相信世界一定有规则,不仅有规则,而且还能够找到最根本的规则,这个最根本的规则就叫本原。第二层含义,逻格斯等于理性。西方人认为,世界不仅有规则,而且人是可以把握这个规则的,因为人有理性。这样,西方哲学就自圆其说了。而德里达提出,要么世界没有规则,要么世界有规则不可把握。这就相当于把整个西方哲学的大厦给推翻了,进而整个西方文化的大厦也就倒掉了。德里达告诉人们,西方哲学相当于唐吉诃德,首先给自己造个风车,告诉你有个人格的最高境界,然后大家在后面追,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追上,因为还没有追上,人生已经终结了;追上的人则是最终发现,这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这种思潮传到我国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人都是虚假的,做个小人真快活。文载不了道,不要把文学家捧的太高,文学家就是编字码的游戏,只要有人买,这就是最大的收获。20世纪80、90年代,有作家就说,我们要责难理想,躲避崇高。这些其实就是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
解构主义还导致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形成了你讲正,我就讲反;你讲美,我一定讲丑的风格。很多年轻人把解构主义思潮用于自己的生活,很多文学艺术爱好者也把这个观点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