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进医院益于缓解医患矛盾
书店开进医院是“创新发展”之举。主观上讲,作为一种经营行为,开书店是为赚钱,利益驱动,无可厚非;客观上讲,医院里的书店,可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看书”的愿望,甚至拥有光看不买的“特权”,也是一种“共享发展”的尝试。从这个角度看,书店进医院可以衍生“书香气息”,让医院多一份文化味与书香气,或许,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医患之间的紧张气氛,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功效。
医患矛盾与纠纷长期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交流不充分和依法维权渠道模糊等原因,医患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有“导火索”,就容易激化矛盾,甚至产生医闹行为。对此,法治在行动,“医闹入刑”;此外,深圳有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其草案多处规定涉及医患关系处理,明确处理医患纠纷的四种途径,即自行协商、人民调解、仲裁和诉讼。
改善医患关系,一些医院做出积极的探索。朝阳医院曾表示,院方正在招募“钢琴志愿者”。医院计划在门诊大厅常设一台钢琴,由志愿者为患者演奏曲目。医院招募“钢琴志愿者”,是改善就医环境、缓解医患关系的一次尝试;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钢琴进医院贵在听懂“弦外之音”——让医闹“静一静”,让医改“动一动”,让医德“升一升”。
在医患关系重新建立过程中,“礼法合治”是一条捷径,甚至也是必由之路。因此,医德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同步加强,培育医患双方的法治信仰必须按下“快进键”。对症下药,才能防医患纠纷于未然。重构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医改,让与时俱进的医疗体制机制成为可靠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医患双方少一些“火气”,多一点“和气”,多一点“书香气”。
【启示与思考】
在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能静下心来把一本书好好读完的人,比过去少了很多,书店的生意也差了一大截。可晓风书屋却大胆地把分店开进医院,让病人边打点滴边看书,着实让人感到新鲜。
回头来看晓风书屋的“书店+医院”模式,它所追求的,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资源整合。书店有大量的图书资源,而医院里打点滴的病人及其家属,则有充裕的时间资源。这两者,彼此都能在对方身上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就可谓“一拍即合”
书店开到医院,患者看到书了,心情好了,在治疗中其好处一定是很多的,同时医护人员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读书的方式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情趣。还有就是陪护患者的家属,也能够在书店通过看书照顾病人的方式,获得片刻的小憩。看来在未来的诊疗工作中,医院与书店联手也应该是时代改革的一个风向标。
医院与书店联手开启治疗新模式,看似这一事件出现很意外,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更应该是医院和书店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的更好方式,这也体现了书店和医院服务百姓的责任,同时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患者治疗疾病来讲更具有科学性,因此这样的合作,也许今天出现有一些意外,但是对于未来来讲,这样的事件也许还会出现更多。跨界合作有时候打造出来的就是最佳拍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