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负责人解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中国科协负责人解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简称方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协负责人16日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方案印发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在决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推进创新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既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又是发展的一块短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实施10年,这是一项延续性工作。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上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十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纲要》颁布以来,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比2005年的1.6%提高近三倍。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有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别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可是目前我国仅为6.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每位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机会明显偏少,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获取科普信息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科普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为落实好《纲要》最后五年的实施工作,中国科协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方案,经国务院审定由国办印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