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不能止于“感恩作业”(3)

感恩教育不能止于“感恩作业”(3)

【启示与思考】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生活中也并不缺少爱和关怀,只是缺少发现和感知他们的心。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子”和“公主”。这使得很多孩子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包容和关怀都是理所应当的,鲜有感恩意识。新闻中的章老师为学生们布置的这道“感恩作业”可以说为学生们发现美好、发现爱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这道看似奇葩的作业题,不仅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美好的人、事、物,也有助于他们用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拥抱美好的幸福感,进而提升其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

然而,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造成的,而缺失后的矫正,并不是简单的一次两次“感恩作业”就能够实现的。感恩意识的树立,需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必须化虚为实,从点滴做起。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感恩教育应来自于深层次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

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懂得孝敬长辈,懂得知恩图报。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提高感恩意识,锻炼感恩能力,养成感恩习惯,形成感恩品格。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着重建设感恩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感恩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宣传感恩,塑造典型,褒扬知恩报恩的美德,切实培养个人的感恩意识,力求每个人都学会推己及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将心比心,学会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

“感恩”是一种沟通、一句谢谢、一次拥抱、一个电话、一封家书。感恩教育不应止于“感恩作业”,而是要化虚为实,化整为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让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