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富国强军的“精神长城”

铸就富国强军的“精神长城”

摘要:“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强大的国防和现代化军队从一定意义来说是“不战而屈之兵”的。当前,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周边形势波诡云谲,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可以称得上是“八面来风”。时刻强化“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观念的灌输与养成,既是当代军人肩负的时代重任,更应成为每个国民自觉恪守的价值取向。

“兵者,国之大事。”坚不可摧、与时俱进的国防观和强军兴军意识,历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启航十三五、共圆中国梦”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这是自2013年“两会”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强军目标以来,习总书记连续第4年在“两会”上从目标定位、规划布局、措施抓手等方面,对加强国防与军队建设给出的动员令与路线图。一时间持续引发社会热议,也令国人的心绪再度为“国防”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所拨动和牵引。

国防之大,是为国基。国无防不立,安国必固防。“国防”,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字眼记载了太多王朝的兴衰,见证了无数民族的荣辱。历史长河中的名言警句,时空隧道里的历史积淀,时刻警示着我们: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际,也就是战争危险悄然来临之时。古罗马国势强大、人民富足,但由于奢侈淫逸之风盛行,国民耽于安乐,最终国破家亡;满洲八旗铁骑纵横驰骋,无往不胜,成就了辉煌的康乾盛世,然而在“万方来朝,海内承平”的梦境中,大清王朝国防意识日渐销蚀、防务废弛,结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击下丧权失地,中华民族蒙受百年国耻……

有数据显示,从1945年到1990年的2340个星期中,全球只有3个星期是真正无战火的日子。这种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有愈演愈烈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每年发生45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仅2001年,全球爆发的武装冲突就有50余起。英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去年5月发布的关于全球武装冲突的调查报告显示,死亡人数从2010年达到4.9万人以来逐年上升,2013年为11.3万人,2014年达18万人……可以想见,我们国家现在的繁荣昌盛,经济改革的有序推进,都与现在长期和平安定的国防环境息息相关,功不可没。国防,既为国家安全提供信心支持,亦为国家发展提供有效保证,更是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砝码。只有不断强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一战略任务的紧迫感与重要性,才能实现经济、国防建设的同步推进,互促双赢,不断兴我国势,强我国防,从而稳步于大国之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防之要,乃为兵本。军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就是保家卫国,军人取得战争胜利是自己的根本目的。对一个国家而言,“国防”二字重千钧;对中华民族来说,“强军”之梦声犹在。在我们这个有着“辞家战士无旋踵,报国将军有断头”传统的国度里,每到民族危难之际、国家图存之时,都会涌现出众多挽狂澜于既倒、挫敌锋于正锐的忠烈勇士。上至“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将,下到“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普通一兵,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以他们的忠诚果敢、前赴后继,给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赢得了和平,为华夏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争得了复兴。他们用生命与赤诚,改写了近代以来有国无防,任人欺凌的屈辱历史,点亮了走向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也让近代以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即便在和平年代,数以百万计的军人依然枕戈待旦,救民水火,不论是几次边疆防卫作战,还是驰援海外的索马里护航,甚至于举国同殇的汶川、雅安救援……

新的历史时期,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规划。人民军队不仅是保卫建设成果的卫士,更成为彰显大国责任与作用的使者。事实也再次昭告世人:能战方能言和,备战才能免战。军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赢得战争,也在于捍卫和平。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