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面临的机遇
当前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美欧等发达国家正积极推动制造业回迁和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谈判,谋取新时期全球价值链主导权。近年来,发达国家主导的高标准区域经贸新规则,提高了中国打造全球价值链的门槛。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与新一轮全球价值链调整,也不利于中国主导地位的确立。但是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我们也面临有利的条件。
1.“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有利于延长中国自身价值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核心思路,“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共同发展,旨在发挥我国经济大国、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影响力,与广大极具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多层次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平等性和自主性的原则,通过与沿线周边国家的深度合作,便于我国从国际市场、资源配置、产业转移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沿线65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10-2013年,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高出全球平均水平4.6和3.4个百分点,为通过产业对外转移和对外投资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以我国优势产业的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国内产业链可依次向周边及沿线国家拓展,通过与国际产业链的高效对接,提升沿线国家工业化水平,并延长自己的价值链,提升分工地位。
2.比较优势转换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价值链。改革开放以来,低成本综合优势对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廉价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长期被忽视的环境成本。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正在发生变化,如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接近峰值、快速城市化提升了土地价格、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等。但另一方面,在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我国也正在形成一系列新优势: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使我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硬件环境,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还形成了规模庞大、功能完善的产业供应链网络;在机械、发电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等领域,我国形成了一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本总量,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形成。利用这些竞争新优势,部分核心优质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自己的生产链,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技术、资本、服务输出转变,可形成以我国大型优质企业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