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林:辩证法的现实性与开放性(2)

刘森林:辩证法的现实性与开放性(2)

卢卡奇正是在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敏锐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鉴于本质现实才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关切,仅仅在具体、个别的层面上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卢卡奇进而认为,撇开更大的总体,仅仅采取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分门别类、具体个别地看待整体化、系统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实社会,是中世纪末期以来唯名论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使用的方法,是陷入物化意识的典型表现。要保持对本质现实的追求,超越具体表象达到对本质现实的把握,就必须超越物化意识,不断地追求更大的总体。卢卡奇这样就把总体性视为唯物辩证法的本有内涵和主要标志。在他看来,康德所谓总体性是不可把握的自在之物,黑格尔那根据逻辑来构造总体性的方法,都不能满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日益潜藏于更大总体性存在中的本质现实的追求。

于是,在阿多诺那里,总体性意味着被管理的世界,意味着资本密不透风的宰制,意味着物化状态。而在卢卡奇那里,个别性、互不往来的封闭自我才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物化状态,意味着既定秩序的僵化和封闭。有意思的是,卢卡奇与阿多诺一个主张总体性,另一个反对总体性,从而似乎各持一端的两人,却都是以批评僵化、固化、冷酷、物化的统治体系为己任。两人对总体性的理解迥异,对现实性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对辩证法的现实性、批判性的理解,对辩证法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却殊途同归。

可以说,从最早的辩证法对真理、平等、规则的追求,到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实、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都反映了辩证法为达求高远目标而保持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反对禁锢和固化,反对对真理和本质的占有与垄断,反对固步自封和懒惰傲慢。就像伯恩哈特·瓦登菲尔斯在《走向一种开放的辩证法》一文中指出的,辩证法的开放性是一种“仍未”,意味着一种面向未来和更高目标的不确定性:“整体仍未完全被确定;过程仍未达到其目标,主体和对象或主体和共同主体仍未彼此完全和解而且仍未完美地被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寻求更大的视野,确保辩证法的力量,是辩证法开放性所必然要求的。辩证法能够更大程度地整合现实,在一种足够大的整体中看待事实。这对当下中国和世界是至关重要的。

对更大整体的追求是一种开放性的要求。对更大整体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建构一种无所遗漏的整体,而是一种对整体性视野的追求,是一种视域的开放性需求。梅洛·庞蒂说得好,辩证法“是一种并不构造整体,而是已经处在整体中的思想。它有一个过去和一个将来,它们并不是对它自身的简单否定,只要它还没有过渡到其他的视角或他人的视角之中,它就是未完成的”。在更高、更好的有待完成中,存在着辩证法的希望和追求。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哲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