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吉社:核安全全球治理走向常态化

樊吉社:核安全全球治理走向常态化

3月31日至4月1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核安全全球治理再次成为焦点。如何评估核安全风险?如何加强核安全全球治理?中国将以何种方式更多参与核安全治理进程?

核材料现状折射安全隐忧

在全球范围内,各主要国家以首脑峰会的方式关注核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的事情。然而,核安全风险并非始于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有关建设一个无核世界、加强核材料安全的演讲,也不会终结于此次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核安全风险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因而核安全治理已经并将继续是一个长期国际议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仍保有大量核材料。1945年迄今,世界各国生产核材料的历史已逾70年。核材料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以制造核武器为主,后来也逐步民用,核能以和平利用的方式造福人类。根据国际裂变材料专家组最近发布的报告,各国拥有的高浓缩铀存量约为1370吨,误差为125吨,这些材料足以制造数量庞大的简易第一代核武器。这些材料中的99%主要为有核国家持有,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是“超级大户”。

过去20多年中,全球高浓缩铀的存量曾持续下降,但这种趋势止步于2014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不再“稀释”持有的高浓缩铀,而美国“稀释”高浓缩铀的进展则异常缓慢。无核国家持有的高浓缩铀大约15吨,随着研究反应堆陆续关闭或者改用低浓缩铀材料,这些存量呈下降趋势。全球分离钚的存量约为505吨,误差为10吨,其中约有98%的分离钚存放于有核国家。由于一些国家还在继续生产分离钚,所以全球分离钚的存量事实上仍在增加。

这些巨量核材料的安保问题值得关注。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涉核事故和非法交易数据库统计,核材料和放射材料的走私、失窃、丢失和未授权活动依然严重。1993年到2014年,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库统计,全球共有400多起涉及非授权拥有或者相关犯罪活动的事件,700多起涉及失窃或者丢失的事件,1500多起涉及其他非授权活动的事件。这些统计数字仅仅涵盖128个参与国家提供的数据,并不包括未参与数据库的其他国家。由此足见,虽然迄今并没有出现足以引发重大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冲击的核安全事件,但核材料的安保问题并不容乐观。

核安全最大的风险是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染指核材料,制造核恐怖。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曾经发现了美国核电反应堆和供水设施的示意图、制造化学武器的详细说明、美国城市的监控图、美国和世界各国地标建筑的详细描述,这表明恐怖组织已经试图制造核恐怖。冷战结束后,已有很多证据表明,恐怖组织曾经尝试购买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取高浓缩铀,并曾经试图招募核科学家。

大量核材料因为存放在多个国家、多个地点,它们非常可能成为恐怖组织的目标。不仅如此,由于气候变暖和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国家计划发展民用核电,这意味着未来核材料存量还可能继续增加,核材料的存储地点趋于分散、核材料运输次数相应增加,加强核材料安保的压力随之上升。

当然,核材料存量巨大并且安保状况未必完善,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有制造核恐怖的意愿,并不意味着核安全形势趋于恶化。事实上,由于各国越来越重视核安全问题,持有核材料的各国正逐步加强核材料控制、保护和衡算,各国间的合作逐步加强,防范核安全风险的力度逐渐加大。各国不懈的努力和国际的持续合作都旨在预防可能的核安全风险,核安全峰会即是此种努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